糖尿病模型有哪些?ob/ob和db/db、DIO小鼠有什么区别?
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降低。糖尿病的可怕之处远不止高血糖本身,更在于其如“开路先锋”般,引发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全身多器官的慢性损伤,最终导致失明、肾衰竭、中风甚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图1. 糖尿病的长期并发症[1]。
随着糖尿病日益演变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科学界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经典分型(1型、2型、特殊类型、妊娠期)已不足以概括其复杂性,2019年新增的“混合型糖尿病”和“未分类糖尿病”等分型,更凸显了其病因的多样性。
- 1型糖尿病(T1D):由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发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但不直接由生活方式引起。
- 2型糖尿病(T2D):糖尿病患者占比最多的分型,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与肥胖、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相关,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口服药或胰岛素管理。
- 妊娠糖尿病(GDM):仅发生在妊娠期间,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出现,与激素变化相关。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增加未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通过饮食和监测控制。
- 特殊类型(如MODY):遗传性糖尿病,影响胰岛素分泌,通常在年轻成人发病,不同于1型或2型,需基因检测确诊。
- 混合型糖尿病:介于1型和2型之间,包括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缓慢进展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和酮症倾向糖尿病(ketosis-prone diabetes),特征是既有自身免疫成分,又有胰岛素抵抗。
图2. 糖尿病不同分型的病因及治疗策略[2]。
1. 从绝症到可控——胰岛素的发现与化学诱导时代的来临
糖尿病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草文书(约公元前1500年),描述患者“尿如尼罗河泛滥”。公元2世纪,希腊医师阿雷泰乌斯(Aretaeus)首次使用“diabetes”一词,意为“虹吸”,指多尿症状。17世纪,英国医师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通过品尝患者尿液发现其甜味,将之命名为“diabetes mellitus”(蜜糖样糖尿病)。19世纪末,研究进入实验阶段。1889年,德国生理学家奥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和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通过切除狗的胰腺诱发糖尿病,证明胰腺与血糖调控相关。这一发现奠定了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基础。
在1922年之前,1型糖尿病几乎等同于死亡判决。然而,多伦多大学的班廷(Banting)、麦克劳德(Macleod)等人成功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并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这一诺贝尔奖级的突破标志着糖尿病研究从描述性转向治疗性。1922年,胰岛素开始纯化并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生命。
胰岛素的发现是革命性的,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系统地研究高血糖本身对身体造成的长期损害?如何筛选新的降糖药物?科学家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稳定地复制高血糖状态的动物模型。
历史在此时迎来了第一个关键模型。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 的化学物质,能够特异性地破坏胰腺中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从而诱导1型糖尿病。通过给大鼠或小鼠注射STZ,研究人员可以在几天内就获得一个稳定的高血糖模型[3]。
- 优点:构建方法简单、成本低、成功率高。
- 历史贡献:它使研究者得以剥离复杂的病因,专注于高血糖本身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无数关于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的研究和早期药物筛选,都是在STZ模型上完成的。
- 时代局限:STZ模型毕竟是一种“暴力”的急性损伤模型,它缺乏1型糖尿病最核心的病因——自身免疫攻击。它模拟了疾病的结果(高血糖),却无法复现疾病的起因。
图3. STZ破坏胰岛β细胞的原理[4]。
2. 解构“富贵病”——肥胖、胰岛素抵抗与自发突变小鼠的登场
二战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催生了2型糖尿病(T2DM)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流行。医生们发现,许多肥胖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甚至高于常人,但血糖却依然居高不下。这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胰岛素抵抗”。但这种抵抗来自何处?它和肥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就在此时,带领科学界揭开奥秘的自发突变小鼠登场了。这些模型均属于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即未经人工处理,在自然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发病,且能稳定遗传。
20世纪50年代,杰克逊实验室(Jackson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在C57BL/6J小鼠株系中发现了一种自发的基因突变,导致小鼠肥胖和血糖异常,ob/ob小鼠就此诞生。ob/ob小鼠由于瘦素(leptin)基因突变,导致瘦素缺乏,表现为过度进食、肥胖和短暂高血糖,成为研究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的早期经典模型[5]。然而,其高血糖往往在成年后缓解,不完全模拟人类慢性糖尿病。这一模型的发现开启了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中的研究时代。
图4. ob/ob小鼠表现为肥胖和短暂高血糖。
(模型数据来源于:https://www.cyagen.cn/mice-products/C001368)
- db/db小鼠
1966年,科学家在另一个小鼠株系中发现了类似突变,并命名为db/db小鼠。这种模型源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基因突变,即使有正常瘦素水平,小鼠仍表现为肥胖、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相比ob/ob,db/db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更严重,包括持续高血糖、β细胞功能衰竭和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因此,db/db小鼠迅速成为2型糖尿病研究的金标准,帮助揭示了瘦素信号通路在代谢中的作用,与ob/ob一起奠定了瘦素轴在糖尿病中的核心地位[6]。
图5. db/db小鼠表现为持续高血糖。
- 历史贡献:ob/ob和db/db小鼠的出现,是糖尿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们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深刻的遗传联系。至今,它们仍是研究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工具。
- 时代局限:它们的病因是强大的单基因突变,这与绝大多数由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人类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3. 免疫的“叛变”——自身免疫学说与NOD小鼠的诞生
在2型糖尿病研究如火如荼的同时,科学家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也在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T1D并非简单的病毒感染或环境毒素所致,而是一场由自身免疫系统发动的“内战”,免疫细胞错误地攻击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为了验证这一学说并开发干预免疫系统的疗法,一个能够自发模拟这一过程的模型变得至关重要。
1970年代,日本科学家成功建立NOD (Non-Obese Diabetic, 非肥胖糖尿病) 小鼠品系,这是第一个自发1型糖尿病模型。这种小鼠通过选择性育种获得,不依赖任何外界诱导,就会自发地出现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称为“胰岛炎”)。该模型在4-6个月龄自发出现自身免疫性糖尿病,β细胞被T细胞浸润破坏,类似于人类1型糖尿病。该模型的诞生标志着免疫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崛起,推动了免疫抑制疗法和胰岛移植的研究进展[7-8]。
- 模型特点:NOD小鼠是迄今为止模拟人类T1D病理过程最成功的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从遗传易感性、免疫失耐受、胰岛炎到β细胞被完全摧毁的全过程。
- 历史贡献:NOD小鼠的诞生,为T1D的免疫学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大门。科学家得以在其身上研究疾病的预测标志物、筛选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疗法、探索胰岛移植和干细胞治疗等前沿策略。可以说,我们今天对T1D免疫机制的绝大部分知识,都离不开NOD小鼠的贡献。
- 时代局限:NOD小鼠的饲养条件对发病率影响大,且雌性发病率远高于雄性,这为实验的标准化带来了一定挑战。
4. 模拟现代生活——饮食、环境与DIO模型的普及
进入20世纪末至21世纪,全球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爆炸式增长,这显然无法仅用遗传因素来解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主要推手。于是,研究范式也随之转向了如何模拟“生活方式病”。
1988年,C57BL/6小鼠被用于诱导肥胖模型,通过高脂饮食 (High-Fat Diet, HFD) 喂养,发展出DIO模型(Diet-Induced Obesity)。这种模型模拟人类饮食诱发的肥胖和代谢紊乱,不依赖遗传突变,而是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帮助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对早期糖尿病的疗效。小鼠会出现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和轻度高血糖,但很少发展为完全糖尿病。DIO模型的优势在于贴近人类现实,适合研究饮食干预、运动和新型减肥药在预防糖尿病中的作用。
图6. DIO小鼠的体重变化及血糖检测。
图7. 基于DIO-B6-M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模型特点:DIO模型并非由基因突变驱动,而是通过环境因素(饮食)与遗传背景的相互作用而发病,其病理生理进程(缓慢、渐进)与绝大多数人类T2D患者更为贴近。
- 历史贡献:DIO模型因其高度的临床相关性,成为了评估新型降糖药、减肥药以及功能性食品有效性的“黄金标准”。
- 时代局限:造模周期长,个体差异性较大,且其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通常不如遗传性肥胖模型。
5. 精准医学——分子靶点研究与人源化模型的革命
进入21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糖尿病研究强调精准医学和药物开发。以近年来大放异彩的GLP-1类药物为例,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成为热门治疗药物,但小鼠和人类的GLP-1受体存在种属差异,导致动物实验结果难以转化。2014年,科学家通过基因敲入技术创建了hGLP-1R小鼠模型,将人类GLP-1受体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中,使小鼠表达人类受体。该模型保留了小鼠的生理背景,但解决了种属差异问题(如小鼠GLP-1受体对某些药物的亲和力较低),便于测试针对人类的GLP-1类药物。
图8. 基于B6-hGLP-1R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糖尿病相关人源化模型(精选):
产品编号 |
产品名称 |
疾病/应用 |
C001421 |
B6-hGLP-1R |
2型糖尿病 |
C001601 |
2型糖尿病、肥胖 |
|
C001858 |
2型糖尿病、肥胖 |
|
C001599 |
2型糖尿病、肥胖 |
|
C001600 |
2型糖尿病、肥胖 |
|
C001723 |
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 |
|
C001709 |
B6-hALK7 (hACVR1C) |
肥胖、2型糖尿病 |
C001622 |
肥胖、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 |
|
C001520 |
糖尿病、厌食症 |
|
C001555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
人源化模型是一项革命性的进步。它相当于在小鼠体内安装了一个“人类的靶点”,使得针对人类蛋白开发的候选药物可以直接在小鼠身上进行早期、高效、高相关性的药理药效评价,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和后期临床试验的风险。
经典糖尿病大小鼠模型总结:
类型 |
疾病 |
研究应用 |
小鼠模型 |
构建方式 |
优点 |
缺点 |
自发模型 |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免疫机制;免疫疗法和移植研究 |
NOD小鼠 |
选择育种,多基因遗传,导致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 |
自发模拟人类1型糖尿病;揭示遗传易感性 |
发病率变异大;雌性发病率更高,性别偏差 |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研究 |
BB大鼠 |
自发突变,自发自身免疫,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胰岛炎 |
模拟人类1型糖尿病,包括胰岛炎;用于免疫疗法 |
淋巴细胞减少不匹配人类;发病率不稳定;成本高 |
|
2型糖尿病 |
研究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机制;瘦素相关疗法测试 |
ob/ob小鼠 |
瘦素基因纯合突变,导致瘦素缺乏 |
模拟肥胖诱发糖尿病 |
高血糖短暂,不发展为慢性糖尿病 |
|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进展、肾病和神经病变研究;降糖药物筛选 |
db/db小鼠 |
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瘦素受体缺陷 |
严重糖尿病症状,模拟人类并发症;遗传稳定 |
过度肥胖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研究;株系特异性强 |
|
2型糖尿病 |
研究肥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的经典大鼠模型 |
ZDF大鼠 |
瘦素受体突变 |
严重胰岛素抵抗,无法补偿 |
过度肥胖影响其他研究;性别特异(雄性更严重) |
|
2型糖尿病 |
非肥胖2型糖尿病机制;分泌促进剂研究 |
GK大鼠 |
选择育种,多基因突变,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 |
模拟瘦型糖尿病;无肥胖干扰 |
症状较温和;遗传复杂,重复性挑战 |
|
2型糖尿病 |
糖尿病机制、神经病变和药物测试 |
中国地鼠 |
健康的中国地鼠通过近亲繁殖而获得的自发糖尿病模型,群体发病率约为20.88% |
以轻、中度高血糖为特征,非肥胖,血清胰岛素水平表现多样,胰岛病变程度各异,与人类T2D相似 |
遗传变异大;不如小鼠大鼠常见;糖尿病严重度不一致 |
|
2型糖尿病 |
晚发性高血糖、慢性糖尿病进程研究 |
OLETF大鼠 |
选择育种,自发突变,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缺陷 |
慢性病程模拟人类T2D;晚发症状 |
高遗传异质性;进展慢,实验周期长 |
|
2型糖尿病 |
年龄依赖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缺陷研究 |
NSY小鼠 |
多基因遗传,导致年龄依赖2型糖尿病 |
年龄依赖发病,模拟老年性糖尿病 |
发病率性别差异大(雄性高,雌性不易发病) |
|
2型糖尿病 |
糖尿病肾病研究 |
KK-A(y)小鼠 |
KK小鼠与C57BL/6J小鼠杂交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模型 |
模拟糖尿病肾脏损伤 |
后期症状可自发恢复正常,患有糖尿病的小鼠的寿命通常会缩短 |
|
2型糖尿病 |
肥胖相关糖尿病研究 |
NZO小鼠 |
选择育种,多基因肥胖模型 |
高瘦素血症,瘦素抵抗;早发性肥胖 |
雄性发病;遗传变异大 |
|
遗传性糖尿病 |
β细胞应激和凋亡机制;遗传性糖尿病治疗 |
Akita小鼠 |
C57BL/6NSlc小鼠Ins2基因C96Y突变,导致蛋白错误折叠 |
快速发病,3~4周发病,未经处理的纯合子12周死亡;分子机制清晰 |
不涉及免疫因素;雄性更严重,性别差异 |
|
化学诱导 |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药物筛选;再生疗法测试 |
STZ诱导 |
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β细胞 |
操作简单、可控剂量;快速诱发高血糖 |
毒性可能影响其他器官;不模拟自身免疫 |
饮食诱导 |
饮食相关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
饮食相关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预防性干预和药物测试 |
DIO |
高脂饮食喂养易感小鼠株系 |
贴近人类环境因素 |
糖尿病症状较轻;实验周期长,个体差异大 |
结语
从模拟高血糖后果的化学损伤模型,到揭示遗传联系的自发突变模型;从复现自身免疫攻击的NOD小鼠,到模拟现代生活方式的DIO模型,再到如今用于精准靶点验证的人源化模型——一部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人类对糖尿病认知不断深化、治疗手段不断革新的壮丽史诗。这些经典的大小鼠模型以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征,不断指引着科学研究无限趋近于糖尿病的全部真相。
参考文献
- Freedom from Diabetes. Long-term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Blog post]. Freedom from Diabetes. https://www.freedomfromdiabetes.org/blog/post/long-term-complications-of-diabetes-mellitus/394.
- Aksit, S. Types of diabetes [BioRender template]. BioRender. https://www.biorender.com/template/types-of-diabetes
- Wu KK, Huan Y.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models in mice and rats. Curr Protoc Pharmacol. 2008 Mar;Chapter 5:Unit 5.47.
- Wu J, Yan LJ. Streptozotocin-induced type 1 diabetes in rodents as a model for studying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diabetic β cell glucotoxicity.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5 Apr 2;8:181-8.
- Coleman DL, Hummel KP.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background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obese (Ob) gene in the mouse. Diabetologia. 1973 Aug;9(4):287-93.
- Hummel KP, Dickie MM, Coleman DL. Diabetes, a new mutation in the mouse. Science. 1966 Sep 2;153(3740):1127-8.
- Mullen Y. Development of the Nonobese Diabetic Mouse and Contribution of Animal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Type 1 Diabetes. Pancreas. 2017 Apr;46(4):455-466.
- The Jackson Laboratory. (2023, September 27). NOD/ShiLtJ (Strain #001976): Non-obese Diabetic mouse strain overview [Webpage]. The Jackson Laboratory. https://www.jax.org/strain/00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