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非洲裔与欧洲裔人群克隆性造血差异及其对血液肿瘤风险的影响
小赛推荐:
本研究基于大型多族裔队列All of Us研究计划,系统分析了CHIP(克隆性造血)在非洲裔(AA)与欧洲裔(WA)人群中的突变特征及与血液肿瘤风险的关联差异。研究发现,AA人群CHIP突变频率更高,且与MPN(骨髓增殖性肿瘤)风险显著相关,为族裔特异性风险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文献概述
本文《Racial disparities in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发表于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回顾并总结了克隆性造血(CHIP)在不同族裔人群中的突变分布及其与血液肿瘤(HM)风险的关系。研究基于245,388名参与者,识别出9,476名携带CHIP突变,揭示了非洲裔(AA)与欧洲裔(WA)个体在CHIP流行率及突变特征上的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不同类型HM(如MPN、MDS、AML)的影响。
背景知识
克隆性造血(CHIP)是指携带特定体细胞突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在体内的扩张,通常与年龄增长相关。虽然CHIP本身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与血液肿瘤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尤其是骨髓系肿瘤。已有研究多基于欧洲血统人群,而本研究利用All of Us计划中超过20%非洲裔人群的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族裔相关突变频率差异及其对HM亚型的影响。研究特别关注DNMT3A、TET2、JAK2、PPM1D等CHIP驱动基因在AA和WA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以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当前研究挑战包括突变频率在不同族裔中的机制差异、CHIP相关HM的长期追踪不足,以及缺乏纵向基因组测序数据来监测克隆演化。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团队在All of Us队列中分析了245,388名参与者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识别出9,476名携带CHIP突变的个体(共10,446个突变),并进一步按年龄、性别、种族和吸烟状况进行调整分析。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CHIP与HM风险的关联,并按HM亚型(如MPN、MDS、AML、淋巴样肿瘤)进行分层分析。此外,研究还评估了不同驱动基因(如JAK2、TP53、SF3B1、PPM1D)在AA和WA人群中的风险差异,特别关注JAK2突变在MPN中的影响。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族裔背景对CHIP突变特征和血液肿瘤风险评估的影响,提示未来临床风险评估应考虑族裔特异性因素。此外,研究呼吁在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队列中开展纵向基因组监测,以明确克隆演化轨迹。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CHIP驱动基因在不同族裔中的分子机制差异,以及其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潜力。
结语
本研究基于大规模、多族裔队列,系统分析了CHIP突变在非洲裔与欧洲裔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及其与血液肿瘤风险的关联。结果显示,非洲裔个体不仅CHIP流行率更高,其突变特征也更倾向于DNMT3A变异,而欧洲裔则更常见TET2和PPM1D突变。在疾病风险方面,CHIP显著增加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诊断风险,且JAK2突变在非洲裔人群中与更高MPN风险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族裔在CHIP相关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风险分层、监测策略优化及预防干预提供了族裔特异性依据。研究同时指出,当前数据在罕见突变分析、纵向演化追踪等方面仍有限,建议后续研究结合多组学和长期随访数据,以更全面揭示CHIP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转化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