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腰围特异性BMI阈值提升绝经后女性死亡风险预测
小赛推荐:
该研究开发并验证了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特异性腰围(WC)阈值的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细化了绝经后女性肥胖风险评估。研究显示,结合BMI和WC测量能更准确地分层死亡风险,对临床筛查和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献概述
本文《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ody Mass Index-Specific Waist Circumference Threshold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回顾并总结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腰围(WC)在不同BMI分类中的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研究纳入超过13万名绝经后女性,通过长期随访分析WC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验证BMI特异性WC阈值的有效性。
背景知识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传统BMI分类虽广泛使用,但无法准确反映内脏脂肪分布。腰围(WC)作为评估中心性肥胖的简便工具,与内脏脂肪量高度相关,但目前临床指南多采用统一的WC阈值(如女性≥88 cm),未考虑BMI差异。2020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和国际心血管风险工作小组(ICCR)提出BMI特异性WC阈值,旨在更精准评估肥胖相关死亡风险。然而,该方法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尚待验证。本研究基于女性健康倡议(WHI)的大型队列数据,进一步探讨BMI与WC联合模型在死亡预测中的表现,为肥胖管理提供新思路。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纳入139,213名绝经后女性,分为开发队列(67,774人)及两个验证队列(分别48,335人和23,104人)。基线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并按BMI分类(正常、超重、肥胖1-3)并结合预设WC阈值(≥80、≥90、≥105、≥115 cm)进行分层。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4年,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通过c-statistic和连续净重分类改善(NRI)评估模型区分度和风险预测能力。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为BMI特异性腰围阈值在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大规模队列支持,提示临床应更广泛采用WC作为生命体征。未来研究可扩展至男性、年轻人群,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普适性,并探索其他代谢相关指标(如脂联素、C反应蛋白)的联合预测价值。
结语
本研究基于女性健康倡议(WHI)的长期随访数据,系统评估了BMI特异性腰围(WC)阈值在死亡风险预测中的价值。结果表明,结合BMI和WC能更精细地区分绝经后女性的死亡风险,尤其在高BMI或肥胖人群中,大腰围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尽管模型区分度提升有限,风险分层能力在多个验证中心中均得到改善,提示WC作为补充指标具有临床实用性。研究强调了在临床筛查中纳入腰围测量的重要性,以识别高风险肥胖表型,从而优化资源分配和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评估该模型在男性、年轻人群及其他种族中的表现,并探索联合生物标志物(如代谢组、炎症因子)以提升预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