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VS
儿童视盘参数与旁视盘γ区变化在近视发生与发展中的关联
小赛推荐:
本研究通过3年随访,系统评估了学龄儿童视盘形态、旁视盘γ区与近视发展的关联。研究发现,视盘椭圆度指数、视盘-中心凹距离(DFD)、视盘扭转等参数与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显著相关,为儿童近视的早期预测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文献概述
本文《Association of Optic Nerve Head Metrics and Parapapillary Gamma Zone With Myopia Onset and Progression in Children》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回顾并总结了针对6至8岁儿童的视盘结构和旁视盘γ区在近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通过纵向随访和高精度OCT扫描,评估了视盘参数与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对近视早期预警的结构指标。
背景知识
近视是全球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疾病,尤其在东亚地区高发。随着眼轴延长,视盘及旁视盘结构(如Bruch膜开口距离、视盘-中心凹距离等)发生重塑,可能影响视神经头(ONH)形态。γ区是旁视盘萎缩区域,其变化与眼轴延长密切相关,但其在儿童中的临床意义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儿童近视发展的结构研究较为有限,尤其是对视盘形态与屈光变化的动态关系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本研究通过大规模队列与标准化OCT测量,进一步揭示了ONH结构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结构依据。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设计,纳入了765名6至8岁中国儿童,通过SD-OCT扫描获取视盘及旁视盘结构参数,包括视盘椭圆度指数、Bruch膜开口距离(BMOD)、视盘-中心凹距离(DFD)、旁视盘边界组织角(BTA)等。研究根据屈光状态分为持续非近视组、新发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随访时间平均为3.9年。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屈光进展的结构关联。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为儿童近视的早期结构标志物提供了新线索,提示ONH结构变化可作为临床筛查和干预的生物标志物。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评估这些参数在不同种族和年龄阶段的普遍适用性,并探索其在干预治疗中的监测价值。
结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儿童视盘及旁视盘结构在近视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发现如视盘扭转、DFD延长等参数可作为早期近视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还显示,γ区的扩大与眼轴延长、BMOD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其在近视进展中的结构重塑机制。这些发现为临床早期筛查及个性化干预提供了重要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近视的生物学基础奠定了基础。未来可结合更多功能性研究,探索ONH结构与视觉功能损害的关联,推动近视管理的精准化发展。
上一篇:IOVS 赛业生物文献速递:补体C3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中的激活机制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