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zheimer's & Dementia
一例罕见APP突变携带者中脑脊液与PET淀粉样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差异
小赛推荐:
该研究报道了一例携带致病APP突画 p.K687Q突变的CBS患者,其脑脊液显示淀粉样蛋白病理特征,但18F-florbetapir PET扫描呈阴性,提示CSF和PET生物标志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不一致。
文献概述
本文《Discordant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myloid biomarkers in an APP mutation carrier presenting corticobasal syndrome》,发表于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回顾并总结了在临床中出现脑脊液和PET生物标志物不一致的AD病理特征。研究通过多种影像和生化手段,揭示了淀粉样蛋白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检测方法中的不一致性,并讨论了可能的机制,包括淀粉样蛋白纤维结构变异、非纤维沉积物积累、纤维密度低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变的影响。
背景知识
近年来,淀粉样蛋白 PET 和脑脊液 Aβ 检测成为AD诊断的重要工具,通常被视为可互换的病理指标。然而,文献中也逐渐报道了一些不一致的案例,提示某些特定突变或病理状态可能影响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对象为携带APP p.K687Q突变的59岁男性,表现为可能的皮质基底节综合征(CBS),但其18F-florbetapir PET扫描结果为阴性,而脑脊液检测却显示Aβ1-42水平和Aβ1-42/Aβ1-40比值下降,提示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一矛盾现象促使研究者深入探讨淀粉样蛋白PET和脑脊液检测之间可能的机制差异。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者采用18F-florbetapir PET评估淀粉样蛋白沉积,18F-Florzolotau PET评估tau病理,同时进行MRI扫描和脑脊液分析。18F-florbetapir PET扫描未显示皮质淀粉样蛋白沉积,SUVR值为0.97(Centiloid值为-11.8),而18F-Florzolotau PET扫描显示AD样tau沉积。MRI显示多灶性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和颞叶微出血,符合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AA)特征。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为理解淀粉样蛋白PET与脑脊液检测的不一致性提供了新的机制假说,提示未来需结合多模态生物标志物评估以提高AD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研究者建议优化PET示踪剂设计,以适应不同Aβ结构变异,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生物标志物的综合解读。
结语
本研究报道了一例携带APP突变的CBS患者中出现脑脊液Aβ指标异常但淀粉样蛋白PET扫描阴性的情况。研究强调了Aβ结构变异、示踪剂结合特性及共病CAA可能影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该结果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启示,提示在某些突变背景下,仅依赖PET扫描可能低估AD病理。因此,建议结合脑脊液及其他影像手段进行综合评估。此外,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示踪剂设计的结构基础,以提高检测灵敏度,确保临床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