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模型资源
临床前CRO
赛业动态
客户支持
关于我们
商城
集团站群
CN
想了解更多的最新技术和发现?

Molecular Cancer
克服抗PD-L1免疫治疗耐药:机制、联合策略与未来方向

2025-10-10

小赛推荐: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PD-L1免疫治疗耐药的复杂机制,并提出多种克服耐药的策略,如联合治疗、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器学习及多组学分析,为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文献概述
本文《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anti-PD-L1 immunotherapy: mechanisms, combination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杂志,回顾并总结了PD-L1在癌症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制,同时讨论了多种提升抗PD-L1疗效的联合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背景知识
PD-L1与PD-1的相互作用是癌细胞逃逸免疫系统的关键机制之一,靶向该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多种癌症中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临床反应率有限,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或产生耐药性,凸显了深入研究耐药机制的必要性。研究重点包括PD-L1表达调控、肿瘤突态异质性、免疫微环境动态变化,以及基于多组学和AI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当前,如何精准评估PD-L1表达水平、优化患者分层、提升T细胞浸润、调控免疫抑制微环境等,仍是研究中的关键挑战。

 

提供非整合方式的重编程服务,生成安全系数更高的非整合人源iPS细胞,适用于疾病模型构建、再生医学研究及药物筛选。

 

研究方法与实验
该研究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整合了PD-L1表达调控、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细胞浸润状态、耐药机制及联合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高分辨率成像、机器学习、多组学分析和液体活检等技术,探索PD-L1表达动态变化与治疗反应的关系。

关键结论与观点

  • PD-L1表达水平和肿瘤突变负荷(TMB)是当前免疫治疗患者筛选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但其预测效力有限,存在个体差异和组织异质性
  • 原发耐药与获得性耐药机制不同,前者多由PD-L1低表达或缺乏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导致,后者则涉及信号通路突变、抗原呈递缺陷及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
  • 联合治疗策略,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CAR-T细胞疗法和代谢免疫调节,能有效增强PD-L1治疗效果
  • 利用机器学习和多组学数据可提升生物标志物预测精度,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和疗效监测
  • 未来方向包括标准化PD-L1检测方法、探索非PD-1/PD-L1通路的替代检查点分子,以及开发基于个体免疫特征的个性化疫苗和过继细胞治疗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提供了系统性分析,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在提升疗效中的重要性。未来,结合人工智能、高通量组学数据与个体化动物模型,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免疫治疗策略,并推动其在更多癌症类型中的应用。

 

提供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编辑模型,涵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适用于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与基因治疗探索。

 

结语
抗PD-L1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疗效受限于多种耐药机制。通过深入解析PD-L1的调控网络、整合多组学数据、优化生物标志物筛选,并结合化疗、放疗、CAR-T等联合治疗手段,有望突破当前治疗瓶颈。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动态免疫监测、个体化治疗设计以及新型免疫检查点的靶向开发,以期实现更广泛、更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文献来源:
Kartik Mandal, Ganesh Kumar Barik, and Manas Kumar Santra. 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anti-PD-L1 immunotherapy: mechanisms, combination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Molecular Cancer.
想了解更多的最新技术和发现?
PD-L1免疫治疗
免疫耐药机制
联合治疗策略
癌症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上一篇:Cancer research PROX1去抑制促进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进展

下一篇:Molecular Cancer 甲状腺癌中外泌体介导的代谢重编程及其对肿瘤进展和微环境重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