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
TAP蛋白的核苷酸依赖构象变化驱动肽段输出
小赛推荐:
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TAP异源二聚体在多个功能状态下的结构,揭示了ATP结合与水解如何调控肽段的单向跨膜转运,为抗原呈递机制及病毒免疫逃逸研究提供关键结构基础。
文献概述
本文《TAP蛋白的核苷酸依赖构象变化驱动肽段输出》,发表于《Immunity》杂志,回顾并总结了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在适应性免疫中的核心作用。TAP作为ATP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成员,负责将胞质中蛋白酶降解产生的抗原肽段跨膜转运至内质网,用于MHC-I分子加载。研究还揭示了TAP在不同构象状态下的结构变化,包括向内与向外开放状态,以及ATP结合与水解如何影响肽段释放。文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用于理解TAP介导的单向转运、钒酸盐捕获及反式抑制等机制,为抗原呈递障碍相关疾病及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提供结构基础。
背景知识
TAP蛋白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功能异常与裸淋巴细胞综合征I型(BLS-I)等免疫缺陷疾病相关。此外,一些病毒(如疱疹病毒和痘病毒)通过抑制TAP活性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慢性感染。结构研究显示,TAP由TAP1和TAP2两个同源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包含跨膜结构域(TMD)和胞质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BD)。TAP核心结构域(除去TMD0)足以介导肽段转运,而TMD0则参与MHC-I复合物的组装。尽管已有结构研究,但TAP在转运周期中的构象动态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ATP如何驱动向内至向外构象转换及肽段释放机制。本文通过解析多个TAP构象状态,系统揭示了ATP结合、水解及核苷酸交换如何协调TAP构象变化,从而驱动单向肽段转运。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研究采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解析了TAP的多个构象状态。野生型TAP与EQ突变体(TAP2 E631Q)在不同温度和核苷酸条件下被分析,以捕捉TAP在转运周期中的关键中间态。实验结合ATP、ADP及高亲和性肽段(RRYQKSTEL)进行样品制备,并通过单颗粒分析及局部分类方法提高分辨率。最终,研究团队解析了包括向内开放、向外开放及ATP水解后状态在内的多个TAP结构,分辨率在3.1–3.7 Å之间。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为理解抗原呈递机制及TAP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分子基础提供了结构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TAP与MHC-I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生理膜环境中的构象动态,从而为免疫调节与病毒抗TAP策略开发提供新方向。
结语
本研究通过解析TAP在转运周期中的多个构象状态,揭示了ATP结合与水解如何驱动肽段的单向转运。结构数据显示,ATP结合促进NBD与TMD的稳定相互作用,而水解后NBD分离重启转运循环。这些发现不仅为抗原呈递机制提供了动态结构基础,也为研究免疫缺陷与病毒逃逸提供了关键线索。此外,研究支持了ABC转运体家族中保守的NBD二聚化驱动底物释放模型,为相关转运体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统一机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