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Immunother Cancer
胰腺腺鳞癌免疫微环境揭示癌症拦截新治疗机会
小赛推荐:
该研究通过多色免疫组化和数字图像分析,全面揭示了胰腺腺鳞癌(PASC)免疫微环境的特征,发现其免疫表型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鳞状细胞(SQC)和腺癌(ADC)区域之间。研究还鉴定出TIGIT/CD155和PD-1/PD-L1轴作为潜在治疗靶点,为PAS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文献概述
本文《Attenuated immune surveillance during squamous cell transformation of pancreatic adenosquamous cancer defines new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for cancer interception》发表于《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2025年,回顾并总结了胰腺腺鳞癌(PASC)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文章通过多色免疫组化(mIHC)和数字图像分析,结合激光显微切割、RNA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系统分析了PASC的免疫景观,特别是鳞状转化过程中免疫监视的减弱及其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背景知识
胰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胰腺腺鳞癌(PASC)是一种罕见但更具侵袭性的亚型,占所有胰腺癌的0.5%–4%。PASC由腺癌(ADC)和鳞状细胞癌(SQC)成分共同组成,且鳞状成分占比超过30%。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相比,PAS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力和更差的临床预后。尽管PDAC已被广泛研究,但PASC的免疫微环境(TIME)尚不明确,部分原因在于其罕见性和缺乏合适的临床前模型。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中取得突破,但PDAC因其“冷”肿瘤特性对免疫治疗耐药,PASC是否具有不同的免疫特征,是否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研究纳入了4个独立队列,共120例PASC和386例PDAC患者。通过多色免疫荧光(mIF)和传统IHC分析,研究人员在亚细胞分辨率下定量了肿瘤微环境中与免疫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随后,对5例PASC患者样本进行激光显微切割、RNA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探索不同区域免疫表型的分子机制。此外,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免疫表型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PASC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强调其在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研究结果为开发靶向TIGIT/CD155和PD-1/PD-L1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PASC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前依据。未来,基于这些免疫检查点的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可能为PAS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推动癌症拦截策略的临床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组学和空间解析技术,系统性地描绘了胰腺腺鳞癌的免疫景观,发现其鳞状转化过程中免疫监视显著减弱,且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和TIGIT/CD155在肿瘤相关区域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为PAS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也为癌症拦截策略提供了分子基础。未来,结合空间免疫组学与个体化治疗策略,可能为PASC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