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Cancer
Hijacking homeostasis: the brain-body neural circuitry in tumor pathogenesis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 frontiers
小赛推荐:
该综述系统性地阐述了脑体神经回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将脑体互作作为癌症治疗新靶点的潜力。文章内容涵盖神经调控、神经免疫交互、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等前沿方向,为癌症神经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献概述
本文《Hijacking homeoestasis: the brain-body neural circuitry in tumor pathogenesis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 frontiers》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杂志,回顾并总结了肿瘤如何通过劫持脑体神经回路,打破机体稳态,从而促进自身生存和疾病进展。研究还探讨了宿主通过脑体互作对抗肿瘤的机制,并提出针对神经回路的治疗策略,为癌症干预提供了新的系统性视角。
背景知识
癌症研究已从单纯的局部肿瘤微环境(TME)调控扩展到系统性稳态调节网络的层面,尤其是脑体互作机制。肿瘤微环境包含多种稳态感知通路,如interoception、nociception、neuroception、endocriception、metaboception和immunoception,这些通路在生理状态下维持健康,但在病理状态下可能被肿瘤重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包括HPA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控,以及神经递质、神经肽对TME的影响。此外,昼夜节律、代谢重编程、免疫逃逸等过程也与脑体互作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缺乏对特定TME来源信号如何激活神经回路、如何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输入如何与体液因子交互的系统性解析。该研究为理解肿瘤-神经-免疫串扰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开发靶向神经回路的抗肿瘤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与实验
该研究基于现有癌症神经科学文献,系统性分析脑体神经回路在肿瘤发生、进展、免疫逃逸和代谢重编程中的作用。通过动物模型、分子信号通路解析、以及神经调控机制的整合,研究揭示了肿瘤如何重塑神经稳态感知系统,进而建立支持其生长的宏观环境。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脑体互作的双向调节,包括肿瘤如何劫持神经回路与宿主如何通过神经反馈抑制肿瘤发展。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综述为癌症神经科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推动将脑体互作视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未来可通过靶向神经递质信号、调控昼夜节律、干预神经免疫串扰等手段开发新型抗癌疗法。此外,结合动物模型、光遗传学、钙成像等先进技术,有望揭示神经回路在癌症进展中的动态调控机制,并指导个性化神经干预治疗。
结语
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脑体神经回路在肿瘤发生与进展中的核心作用,强调肿瘤不仅是局部病变,更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其发展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系统密切相关。肿瘤可通过劫持宿主的稳态感知机制,重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宿主亦可通过神经反馈机制对抗肿瘤。这一双向互作网络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神经调节策略,如神经调控、药物重定位、联合治疗等。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特定神经回路如何感知并响应TME信号,以及如何通过靶向神经递质、受体或神经内分泌轴干预癌症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