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VS
引人注目的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学童近视的关联
小赛推荐:
本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且ADHD症状越严重,眼球长度越短、屈光度越高。此外,ADHD儿童在疫情中近视率上升,提示生活方式变化对近视进展的影响。
文献概述
本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学童近视的关联》,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杂志,回顾并总结了2016至2021年间在中国香港地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探讨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近视的潜在联系。研究同时分析了ADHD儿童在新冠疫情前后的视力变化趋势,以评估疫情对生活方式及屈光不正的影响。
背景知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并可能伴随其他神经发育共病。全球儿童ADHD患病率约为5%,男性更易患病。近视则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近年来在儿童中显著上升,尤其在亚洲人群中。已有研究提示生活方式(如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增加)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DHD与近视的关系尚不明确,部分研究受限于样本量或屈光检查方法的不统一。此外,口服哌甲酯(MPH)作为ADHD一线治疗,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系统对眼轴增长产生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规模队列,采用标准化屈光测量方法,并结合疫情前后数据,进一步探索ADHD与近视的关联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从正在进行的香港儿童眼病研究(HKCES)中招募6至8岁学童。研究对象分为ADHD组(n=474)与对照组(n=9950)。所有参与者均接受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和眼轴长度测量。ADHD诊断由专业医师依据ICD-10标准进行,症状评估采用父母版中文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ADHD-symptoms and Normal-behaviors(SWAN)问卷。生活方式数据(如户外活动时间、近距用眼时间、电子屏幕时间)由家长填写问卷收集。研究将2016-2019年与2020-2021年数据分段分析,以评估疫情对近视发展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家族史、家庭收入、户外及近距用眼时间等混杂因素,并进行倾向评分匹配以减少组间差异。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ADHD与近视关联研究,提示ADHD可能对屈光发育具有轻微保护作用,尤其在接受MPH治疗的儿童中更为明显。但效应量较小,临床意义需谨慎解读。未来需开展纵向研究,追踪MPH剂量与治疗时间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此外,研究主要基于中国香港学童,是否适用于其他族群仍需进一步验证。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ADHD儿童近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且眼轴较短、屈光度偏正视。MPH治疗与更显著的屈光保护作用相关,提示多巴胺系统可能在屈光发育中起调节作用。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ADHD与对照组的近视率,生活方式变化(如户外活动减少、屏幕时间增加)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尽管研究样本量大、方法严谨,但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未来需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验证MPH对屈光发育的长期影响,并评估ADHD儿童的视力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