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模型资源
临床前CRO
赛业动态
客户支持
关于我们
商城
集团站群
CN

【抗体小课堂】AI破局抗体优化痛点!AbSeek™平台实现“序列-结构-功能”一站式优化,助力临床级

2025-09-18

还在为“拿到抗体基因序列后,不知如何优化”而发愁吗?别担心,本期抗体小课堂跨越山海只为你而来。不仅带你清晰掌握抗体优化的五大主要目标及其适配的技术策略,我们还将重磅介绍赛业生物自主研发的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官网:https://abseek.icyagen.com/),让AI为你的抗体优化之路扫清障碍,轻松攻克研发难题!

 

抗体优化作为抗体开发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提高亲和力:提高抗体与靶抗原的结合强度。②增强特异性:减少抗体与非靶抗原的交叉反应,减少脱靶效应。③改善稳定性:提高抗体的热稳定性或抗聚集性。④提高产量:优化抗体基因表达与纯化工艺以提高抗体产量。⑤降低免疫原性:抗体的人源化改造。

 

1.1  提高抗体亲和力

1.1.1  抗体的体内亲和力成熟

通过体内的天然免疫机制实现抗体的亲和力成熟,核心过程涉及体细胞高频突变与克隆选择[1, 2]。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是淋巴小结中央部由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聚集形成的区域,是B细胞增殖、分化与抗体亲和力成熟的关键场所,其中活化的B细胞经过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在其分泌抗体的基因可变区引入随机突变,随后经过严格的抗原筛选,只有那些表达更高亲和力抗体的B细胞才能存活并增殖,最终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图1)

 

图1  生发中心反应示意图[1] 

 

1.1.2  抗体的体外亲和力成熟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模拟抗体的体内亲和力成熟的过程,其核心策略是先构建抗体突变库,再通过抗体筛选技术富集高亲和力的突变体。

 

(1)基于随机突变的体外亲和力成熟(非定向突变策略):通过在抗体的互补决定区(CDR) 或框架区(FR)引入随机突变[3],构建多样化的抗体突变库,再通过筛选获得高亲和力克隆。其优势是操作相对简单,无需预知抗原—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局限是突变库多样性可能冗余,筛选效率低。

 

(2)基于结构/定向设计的体外亲和力成熟(定向突变策略):借助X射线晶体衍射[4,5]、分子对接模拟[6]这两项技术解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构信息,预测与抗原—抗体结合直接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或者借助突变扫描方法检测显著影响亲和力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抗体突变库,再通过筛选获得高亲和力克隆。其优势是突变针对性强、库容量小、筛选效率高;局限是依赖高质量的结构信息,若结构预测不准确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1.1.3  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抗体亲和力成熟

AI 驱动的抗体生成模型为构建多样化的CDR序列库发挥了关键作用[7],直接从头生成具有高亲和力、序列新颖的CDR序列库,极大地拓展了抗体优化的探索空间。

 

ΔΔG代表突变诱导的自由能变化,用于衡量氨基酸残基突变对抗体稳定性或亲和力的影响[8]。RDE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突变后亲和力变化值预测算法,基于RDE的原理,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部署开发的突变后复合物亲和力变化计算(ΔΔG Upon MutationRDE工具可进行突变偏好(Mutation Preferences)导向的抗体优化,快速评估生成的候选抗体的亲和力,筛选出最优的抗体突变体[9]

 

1.2  增强抗体特异性

(1)优化抗原设计:对抗原的纯度、结构完整性与表位明确性进行优化,从源头减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2)优化免疫策略:选择合适的佐剂、控制免疫剂量与频率、选择合适的免疫途径,引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

 

(3)去除抗体的交叉反应结构: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冷冻电镜等技术解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识别抗体中可能与非靶抗原结合的 “冗余结构”(如CDR外的框架区残基、糖基化位点),通过突变去除这些结构,仅保留特异性结合所需的关键位点。

 

1.3  改善抗体稳定性

(1)定点突变:针对易降解区域(如柔性区、疏水表面)进行氨基酸突变,减少抗体易降解的风险,增强疏水相互作用。

 

(2)引入二硫键:在非关键区域引入额外二硫键以增强结构刚性,减少抗体变性。

 

(3)Fab区刚性化:将Fab区与刚性蛋白结构域融合,利用外源结构的空间位阻或结构稳定性,限制Fab区的柔性运动。

 

(4)Fc区糖基化:Fc区糖链改造,占据CH2结构域间隙、与两个CH2结构域形成大量氢键和范德华力,增强局部结构稳定性。

 

1.4  提高抗体产量

(1)载体设计的优化:必要时可使用CMV、EF-1α等强启动子,增强抗体基因表达稳定性。

 

(2)基因调控元件的优化:修饰抗体基因组的5'和3'非翻译区(UTR),提高mRNA翻译效率。

 

(3)宿主细胞的选择:选择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如HEK293细胞、CHO细胞,可支持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正确折叠和二硫键形成)。

 

(4)细胞培养工艺的优化:控制细胞培养条件(温度、pH等)。

 

(5)抗体纯化工艺的优化:利用Protein A/G琼脂糖树脂特异性捕获抗体[10],回收率可达95%以上。

 

1.5  降低抗体免疫原性——鼠源抗体的人源化改造

鼠源抗体如果不进行人源化改造,进入人体内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HAMA不仅导致抗体被快速清除,缩短半衰期进而影响疗效,还会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存在安全性风险。

 

鼠源抗体的人源化改造就是为了降低抗体免疫原性,常用技术包括

①CDR移植(CDR Grafting)

②框架区重排(Framework Shuffling)

③表面重塑(Resurfacing)

④特异性决定簇残基移植(Specifity Determining Residue Grafting)

⑤基于全人源抗体小鼠的抗体生产

⑥AI驱动的抗体人源化改造。

 

1.5.1  CDR移植

CDR移植是应用最广泛的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基本步骤如下(图2)[11]

(1)确定鼠源抗体的CDR序列,以确保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目标抗原。

 

(2)筛选与鼠源FR序列同源性最高的人源FR序列,作为鼠源CDR移植的受体。

 

(3)引入必要的回复突变,在人源FR序列引入鼠源FR序列的某些关键残基,保留或恢复人源FR序列中影响CDR构象的关键残基,避免因FR替换导致CDR构象改变或亲和力丧失。

 

1.5.2  框架区重排

框架区重排是指在不改变抗体CDR 序列的前提下,对抗体的FR序列逐段进行筛选和替换,以在维持CDR的正确构象和抗体活性的同时,逐渐提高人源化程度,基本步骤如下图2[11]

 

(1)从人源抗体数据库中筛选与鼠源抗体高度同源的人源FR基因模板,确定鼠源抗体FR中影响CDR构象或抗原结合的关键残基,保留这些残基,其余部分替换为人源序列,构建人源FR基因文库。

 

(2)将鼠源CDR分别移植到不同人源FR中,生成多种人源化抗体。

 

(3)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ELISA,筛选最优抗体。

 

图2  CDR移植与框架区重排的策略示意图[11] 

 

1.5.3  表面重塑

抗体的表面重塑(Resurfacing)是通过选择性替换鼠源抗体表面暴露的氨基酸残基,使其序列和结构更接近人源抗体,从而降低免疫原性。仅针对异源抗体表面与人源抗体差异显著的残基进行替换,保留内部残基及互补决定区(CDR)的天然构象[12]

 

1.5.4  特异性决定簇残基移植

特异性决定簇残基(SDR)是CDR区中参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将鼠源SDR移植到人源抗体的FR上,尽可能地减少鼠源CDR中的鼠源序列,降低抗体可变区潜在的免疫原性风险[13]

 

1.5.5 基于全人源抗体小鼠的抗体生产

全人源抗体小鼠,如赛业生物HUGO-Ab®系列全人源抗体小鼠,核心是通过基因工程将小鼠自身抗体基因替换为人源抗体基因,使其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直接产生全人源抗体,属于 “动物模型层面的构建”,而非对已有抗体的人源化改造。其技术逻辑与CDR移植、框架区重排、表面重塑等完全不同:

 

  • 基因替换原理:赛业生物HUGO-Ab®全人源抗体小鼠系列产品中的HUGO-Mab™全人单克隆抗体小鼠通过TurboKnockout®ES打靶技术,敲除小鼠自身VH、VK、VL 抗体基因,原位插入全套人源抗体可变区(VDJ/VJ)基因,同时保留小鼠恒定区调控元件以支持抗体类型转换,产生的抗体与人天然抗体结构一致。

 

  • 抗体产生过程:给改造后的小鼠免疫目标抗原,其 B 细胞会启动正常免疫应答,分泌全人源抗体(无需后续人源化改造),直接通过杂交瘤或单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获取抗体基因。例如尼沃鲁单抗(抗 PD-1)、帕尼妥单抗(抗 EGFR)均来自全人源抗体小鼠模型,临床免疫原性风险降至1%以下。

 

  • 抗体改造技术的本质区别:全人源抗体小鼠构建不涉及CDR移植或框架区重排,全人源抗体小鼠是让小鼠直接产生全人源抗体(100%人源序列);CDR移植或框架区重排是改造已有鼠源抗体的序列,产物是人源化抗体(含少量鼠源成分)。

 

赛业生物HUGO-Mab™全人单克隆抗体小鼠中含有所有的人源抗体可变区序列,其多样性丰富。面对抗原刺激时,能够产生与野生型小鼠相同水准的强烈免疫反应,产生低免疫原性、高效价、高多样性的全人单克隆抗体。

 

1.5.6  AI驱动的抗体人源化改造

随着 AI 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跨领域协同,抗体人源化改造正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进入“数据驱动+结构预测”的精准研发新阶段。

 

赛业生物开发的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可为您提供抗体“序列-结构-功能”一站式优化服务。其中,AbSeekTM人源化评估工具(Humaness Evaluation)是通过整合近10 亿条多物种抗体序列训练出的抗体人源化评估工具,可准确评估常规抗体的人源化程度,进而为AbSeekTM抗体人源化(Humanization)工对抗体人源化改造提供依据。AbSeekTM抗体结构预测(ImmuBuilder)工具可以在5秒以内预测抗体的结构,从而为AbSeekTM纳米抗体人源化(Nanobody Humanization)(Llamanade)工具对纳米抗体进行基于表面重塑的人源化改造提供结构依据。数据显示,这类 AI 优化后的抗体,不仅多种人源化预测评分提升到了安全水准,其亲和力损失率也从传统改造的20%-50%降至20%以下。

 

赛业生物的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还能与HUGO-Ab®全人源抗体小鼠以及靶点人源化模型完美组合,实现从人源化抗体生产、序列评估与筛选、到动物验证全流程的无缝衔接。研究人员可以先用HUGO-Ab®系列的全人源抗体小鼠产生抗体,然后利用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上的工具进行抗体序列的筛选、评估,进而实现抗体的筛选,极大提高抗体开发的效率。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有望将抗体优化的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显著提升候选抗体的成药性,不仅可以节约巨大的研发成本,还能让创新药物更快面世。

 

如今,AI 驱动的抗体人源化改造已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重构了研发逻辑:它将传统“实验验证引导序列设计”的逆向流程,转变为“AI预测引导精准实验”的正向路径,既解决了传统技术对“经验依赖”的痛点,又为高难度抗体(如 CDR 构象敏感型、多表位识别型抗体)的人源化提供了新方案,成为推动抗体药物从“可及性”向“高成药性”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总结

抗体优化绝非单一指标的“孤立提升”,其核心在于实现亲和力、特异性、稳定性、产量与低免疫原性的多目标协同,同时需贯穿“序列设计-结构预测-实验验证”的全流程整合,打破单一优化局限、实现全局效率跃升。

 

作为 AI 赋能抗体研发的实践载体,赛业生物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也将持续迭代升级:不仅会深度融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生成式AI、免疫原性精准预测等前沿算法,还将进一步打通“序列输入→多目标优化→实验指导”的全链路,让优化方案更贴合实际研发场景,为抗体药物研发注入更高效、更精准的技术动能。

 

即刻登录 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官网:https://abseek.icyagen.com/),让AI成为您抗体优化的“智能引擎”,助您跳出传统试错的桎梏,开启高效、精准的抗体药物研发新征程!

 

参考文献

  • Katia Basso, Riccardo Dalla-Favera. Germinal centres and B cell lymphomagenesis[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5, 15(3): 172-184.
  • Young C, Brink R. The unique biology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J]. Immunity, 2021, 54(8): 1652-1664.
  • Zhou J O, Zaidi H A, Ton T, et al. The effects of framework mutations at the variable domain interface on 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in an HIV-1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lineage[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11:1529.
  • Larpent P, Codan L, Bothe J R, et al.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as a powerful tool for phase and crystallinity assess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crystallites in support of batch crystallization[J]. Molecular Pharmacology, 2024, 21(8):4024-4037.
  • Sutton E J, Bradshaw R T, Orr C M, et al. Evaluating Anti-CD32b F(ab) conformation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and Small-AngleX-Ray Scattering[J]. Biophysical Journal, 2018, 115(2): 289-299.
  • Martarelli N, Capurro M, Mansour G,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owered molecular docking and 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for accurate scFv selection of Anti-CD30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4,25(13): 7231.
  • Akbar R, Robert P A, Weber C R, et al. In silico proof of principle of machine learning-based antibody design at unconstrained scale[J]. MABS, 2022, 14: 2031482.
  • Wu L R, Liu Y F, Lin H T. A simple yet effective ∆∆Gpredictor is an unsupervised antibody optimizer and explainer[C]. ICLR, 2025, 1-14.
  • Luo S, Su Y, Wu Z, et al. Rotamer density estimator is an unsupervised learner of the effect of mutations 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C]. ICLR, 2023, 1-20.
  • LarssonP H. Purification of antibodies[J]. Metho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008, 138: 197-207.
  • Wang YM, Chen Y L, Xu H. Comparison of “Framework Shuffling” and “CDR Grafting” in humanization of a PD-1 murine antibody[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4, 15: 
  • KashmiriS V S, Roberto D P, Gonzales N R, et al. SDR Grafting-a new approach to antibody humanization[J]. Methods, 2005, 36(1): 25-34.
  • Marks C, Hummer A M, Chin M, et al. Humanization of antibodies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on large-scale repertoire data[J]. Bioinformatics, 2021, 37(22):4041-4047.
抗体优化
AbSeek™智能抗体计算平台
抗体人源化改造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有哪些?AD动物模型发展历程

下一篇:没有了

a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