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nsive Care Med
探索重症患者家属结局的测量工具:一项范围综述
小赛推荐:
本文对2000年至2024年间关于重症患者家属结局的388项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揭示了超过200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在心理、社会、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强调未来需要建立标准化核心结局指标集,以提升干预研究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文献概述
本文《What measures have been used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family member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scoping review》,发表于《Intensive Care Med》杂志,回顾并总结了重症患者家属结局测量工具的应用现状。文章指出,当前研究在测量工具和时间点上存在较大异质性,且多数研究关注心理状态,而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评估较少。
背景知识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存活,但长期生存带来的身体、心理及社会挑战也日益凸显。重症患者家属同样面临复杂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包括心理压力、社会角色变化及经济负担等。2012年提出的PICS-F(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Family)框架强调了家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缺乏统一的核心测量标准。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回顾,梳理了2000年至2024年间发表的388项独立研究,旨在为未来核心结局指标集(COS)的构建提供依据。尽管研究强调了标准化结局测量的必要性,但目前仍存在测量工具多样化、随访时间不统一、数据整合困难等问题。此外,疫情背景下,由于访视限制,家属心理测量比例上升,而家庭体验评估下降,提示测量方式需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团队采用系统化搜索策略,在多个数据库(Medline, PsycINFO, Scopus等)中检索2000年至2024年间发表的文献。共筛选9873篇摘要,最终纳入388项独立研究,涵盖全球多个地区的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干预研究。研究数据提取包括出版年份、研究设计、样本量、地理分布及测量工具类型。所有测量工具被归类为五个概念域:认知、一般功能/生活质量、情绪/心理、社会/环境、家庭体验。数据采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亚组分析与时间趋势分析。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综述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系统性证据,强调建立标准化核心结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以提升干预研究的可比性与数据整合能力。研究指出,当前测量工具的异质性限制了跨研究比较,未来需通过专家共识(如Delphi法)确定关键结局指标,并评估其心理测量特性与可行性。此外,研究呼吁纳入更多社会与环境维度的测量,以反映重症患者家属的现实生活挑战。最后,研究建议在临床研究中整合家属心理健康筛查,并开发适用于疫情等特殊情境的测量工具。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回顾了2000年至2024年间关于重症患者家属结局的测量工具使用情况,共识别388项独立研究,涵盖218种不同测量方法。研究发现,心理与情绪测量工具最为常用,而社会、环境及认知维度的测量工具使用较少,提示当前研究对家属整体影响的评估仍不全面。时间趋势分析显示,PICS-F框架发布后,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增加,但疫情期间家庭体验测量减少,心理测量比例上升,反映出外部环境对研究方向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核心结局测量工具集,提升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并纳入更多社会与环境因素,以支持重症护理研究的标准化与临床转化。同时,研究强调需进一步验证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确保其在真实研究场景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