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视网膜曲率变化与儿童近视发展的关系研究
小赛推荐: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视网-膜曲率(RC)在儿童近视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基于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的高精度三维曲率分析方法。研究发现RC变化与儿童近视进展密切相关,尤其在中央及颞侧区域变化显著,为临床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概述
本文《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retinal curv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yopia shift in Chinese children》,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杂志,回顾并总结了视网膜曲率变化在儿童近视发展中的纵向变化趋势,分析了其与屈光状态变化的关联。
背景知识
近视是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儿童和青少年中高发的屈光异常问题,早期发病者常伴随更快的轴性增长,进而发展为高度近视,增加眼部并发症风险。传统研究多关注眼轴延长,而近期研究指出后段形态变化(如视网膜曲率)在近视机制中的重要性。视网膜曲率(RC)作为评估眼底形态的定量指标,相比MRI或超声,OCT具备快速、高精度和非接触优势。然而,OCT图像常因屈光误差而产生扇形失真,需通过三维重建进行校正。本研究采用定制化3D算法对SS-OCT图像进行失真校正,并量化RC变化,进一步分析其与SER变化的关系,为儿童近视筛查和管理提供新依据。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纳入111名6至16岁儿童,依据1年屈光变化分为近视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基线和随访OCT扫描,使用定制3D重建算法分析视网膜曲率。研究区域分为中央、颞侧、鼻侧、上侧、下侧等5大区,共9个子区,计算各区域平均曲率,并引入视网膜表面不对称指数(R-SAI)分析区域曲率差异。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RM-ANOVA及多元回归模型。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基于OCT的视网膜形态量化分析方法,支持儿童近视早期筛查与监测。未来可拓展至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结合其他屈光指标,进一步验证曲率变化在预测近视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此外,基于曲率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可探索局部干预策略以延缓近视发展。
结语
综上,本研究通过纵向OCT影像分析,首次揭示了视网膜曲率变化与儿童近视进展的密切关系。研究团队成功应用3D重建算法校正OCT图像失真,提升了曲率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视网膜中央及周边区域在近视发展中呈现不均匀曲率变化,尤其在颞侧和下侧区域变化显著。R-SAI分析进一步支持视网膜不对称性作为预测因子。研究同时指出年龄、眼轴延长和初始曲率对曲率变化的影响,为儿童近视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结合视网膜形态监测与屈光矫正策略,有望在早期干预中实现更优疗效,减少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