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引人注目的文章:肢端黑色素瘤中的真菌组特征
小赛推荐: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肢端黑色0.001*黑色素瘤(AM)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真菌群落的组成、丰度及与免疫浸润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发现真菌组可作为AM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揭示了真菌-细菌互作网络的复杂性,为未来AM微生态研究提供新方向。
文献概述
本文《癌症真菌组在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特征》,发表于《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杂志,回顾并总结了肢端黑色素瘤(AM)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差异、丰度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研究还评估了真菌-细菌互作模式,并探讨了其在AM中的潜在作用,为理解肿瘤微生态提供了新视角。
背景知识
近年来,肿瘤相关微生物组的研究逐渐成为癌症微环境研究的热点,其中真菌组的调控作用在肿瘤发生、免疫逃逸及治疗反应中具有潜在意义。然而,与细菌相比,真菌在肿瘤中的研究仍处于早期,主要由于其生物量低、检测难度大。肢端黑色素瘤(AM)是一种特殊亚型,常见于手掌、足底等非暴露部位,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微环境及微生物组密切相关。尽管已有研究揭示微生物组在胃癌、肺癌等肿瘤中的作用,AM中真菌组的特征仍未知。本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提供了AM真菌组的初步图谱,并揭示其与免疫细胞浸润、临床特征的关联,为AM的微环境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纳入89例新诊断AM患者,采集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样本,并排除复发、感染、其他恶性肿瘤患者。通过ITS2测序分析真菌组,并结合FISH和mIF染色验证特定真菌的定位和丰度。利用SourceTracker分析真菌来源,发现约61.9%的真菌来自癌旁组织,而38%来源未知。研究进一步采用LASSO回归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真菌,结合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通过网络分析探索真菌-细菌互作模式。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描绘了AM真菌组的特征,并揭示其与免疫细胞、临床参数及细菌组的复杂互作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真菌组在AM免疫治疗中的调节作用,或开发针对特定真菌的靶向干预策略,为癌症微生态治疗提供新思路。
结语
本研究首次在肢端黑色素瘤中系统分析了肿瘤相关真菌组的特征,揭示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多组学分析,研究发现真菌组与免疫微环境及临床特征的显著关联,为理解AM的微ecology提供基础。未来可结合功能实验及更大队列验证真菌组的临床应用潜力,并探索其在免疫治疗耐药、微环境重塑中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