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Cancer Journal
残留克隆性浆细胞S期比例对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小赛推荐:
本研究首次大规模回顾性分析了1136例在诊断后一年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多发性骨miceloma患者,发现S期≥2%的残留克隆浆细胞比例显著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尤其在S期≥10%的患者中,PFS仅3.5个月,提示该人群可能不适合标准移植治疗。
文献概述
本文《Impact of residual clonal plasma cells in S-phase at the time of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杂志,回顾并总结了1136例在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于梅奥诊所接受ASCT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研究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中残留克隆浆细胞的S期比例,并将其分为<2%、≥2%和不可评估组。结果显示,S-phase≥2%的患者具有更高的高危细胞遗传异常、ISS III期和肌酐升高的比例,且其PFS和OS显著低于S-phase<2%组。研究还发现,不可评估组(通常为完全缓解或更深缓解)的临床结局最优,支持S-phase评估在移植前的预后判断价值。
背景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ASCT仍是主要治疗策略之一。然而,部分患者在移植后早期复发,预后较差。传统的浆细胞标记指数(PCLI)因操作复杂已被更高效的流式细胞术浆细胞增殖检测(PCPRO)取代,后者可准确量化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S期比例。S-phase%作为细胞增殖指标,已被证明在诊断时具有独立预后价值,但其在移植时的预后意义尚未充分验证。本研究通过大规模队列分析,首次在现代治疗背景下确认S-phase%在移植时的显著预后价值,尤其当≥5%或≥10%时,预后极差,提示可能需采用CAR-T或T细胞衔接器等新型治疗策略替代ASCT。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梅奥诊所接受ASCT的1136例MM患者。S-phase%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38、CD138、CD19、CD45及轻链限制性表达,评估S期中DNA含量处于G0/G1与G2/M峰之间的比例。患者被分为S-phase<2%、≥2%和不可评估组,并进一步细分为<2%、2–4.9%、5–9.9%和≥10%四组。主要终点为PFS和OS,定义为从移植日至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统计方法包括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在现代诱导治疗和风险分层背景下,验证了S-phase%在移植时的独立预后价值。研究结果提示,对于S-phase≥5%的患者,应考虑替代治疗策略或入组临床试验,如CAR-T或T细胞衔接器治疗。未来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该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索如何针对高增殖性MM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结语
本研究系统评估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时的残留浆细胞S-phase%,并发现其与预后显著相关。高S-phase%(≥2%)与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尤其在≥5%或≥10%的亚组中,PFS分别仅13个月和3.5个月,提示此类患者可能无法从标准ASCT中获益。研究建议在移植前评估S-phase%,以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考虑更积极的前沿治疗策略,如CAR-T或T细胞衔接器药物。此外,不可评估组(通常为CR状态)预后最优,支持深度缓解在移植中的保护性作用。这些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可能优化个体化治疗路径,减少无效移植的发生。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验证S-phase%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动态变化,并探索其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适用性,以推动精准医学在移植适应症选择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