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微观视角下的阿尔茨海默症:空间 transcriptomics 揭示微胶质细胞网络动态
小赛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了空间转录组学(ST)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AD)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揭示了微胶质细胞(microglia)在疾病进展中的区域异质性和非自主调控机制,为AD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生物学视角。
文献概述
本文《Microglia networks within the tapestry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rough spatial transcriptomics》,发表于《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杂志,回顾并总结了阿尔茨海默症中微胶质细胞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动态互作。研究整合了多种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微胶质细胞在淀粉样斑块微环境中的激活状态、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与衰老和疾病进展的关联。
背景知识
阿尔茨海0症(AD)是一种以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缠结、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活化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微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其在AD中的表型变化、空间分布及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通信机制是当前研究热点。尽管单细胞转录组学(scRNA-seq)在揭示细胞异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其缺乏空间信息,无法解析细胞微环境和邻近细胞互作。空间转录组学(ST)技术通过保留组织结构,实现基因表达的空间映射,为AD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重点总结了ST在AD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微胶质细胞在斑块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及其与衰老相关激活网络的解析,为理解AD细胞互作和治疗靶点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文基于ST技术(包括img-ST和seq-ST)在AD小鼠模型及人脑组织中的应用,系统分析微胶质细胞在不同病理区域的基因表达模式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的空间互作。研究使用STARmap Plus、MERFISH等技术,结合Aβ和tau染色,定义斑块微环境(50–100 μm范围内)并分析其内基因共表达网络。同时,整合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数据,解析微胶质细胞的区域转录组特征及其与邻近细胞的受体-配体互作模式。
关键结论与观点
空间转录组学为解析AD细胞互作网络提供了高分辨率工具,有助于识别斑块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模块和基因调控路径。未来研究可结合多组学空间分析,进一步解析细胞状态转换的分子机制,并探索靶向微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互作的治疗策略。此外,ST技术与蛋白组学、代谢组的整合将推动AD机制的多层级研究,为药物开发提供更精准的靶点。
结语
本文系统总结了空间转录组学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微胶质细胞在斑块微环境中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动态互作。通过整合多种ST平台,研究不仅识别了与疾病相关微胶质状态(DAM、MGnD)的区域分布,还解析了其与突触退化、神经元损失及衰老加速的关联。这些发现为AD的细胞级机制研究提供了空间维度,拓展了当前疾病模型构建和靶向治疗开发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未来多组学空间分析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