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冠心病患者视网膜非灌注区域与氧扩散变化的关联研究
小赛推荐:
本研究首次发现视网膜几何性灌注缺损(GPD)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显著关联,尤其在黄斑旁区域表现最为稳定。相比传统OCTA参数,GPD在预测CAD方面展现出更高的AUC、BIC和AIC值,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
文献概述
本文《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视网膜表浅毛细血管间氧扩散与灌注缺损的变化》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杂志,回顾并总结了冠状动脉疾病(CAD)与视网膜微循环变化之间的关联。研究通过分析视网膜几何性灌注缺损(GPD)来评估CAD的严重程度,并将其与Gensini评分(GS)进行关联。文章还比较了CA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视网膜非灌注区域(NPA)上的差异,并探讨了GPD作为CAD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背景知识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通常需要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CA)进行诊断,但该方法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非侵入性视网膜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已被用于探索CAD与视网膜微血管损伤之间的联系。视网膜与心肌微血管具有相似的直径,因此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可能在CAD早期阶段即可被检测。然而,传统NPA分析依赖于缺乏生理依据的阈值,而GPD方法基于氧扩散距离,能更准确识别缺血区域。此外,研究还考虑了图像伪影对结果的影响,并通过人工与自动排除方法提高分析的可靠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在不同人群中的稳定性,并探索其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与实验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设计,纳入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C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非CAD组58±9岁,CAD组61±9岁)。使用6×6 mm的OCTA图像分析视网膜表浅毛细血管丛(SCP),并提取GPD密度、最大10个GPD面积(MT10)、缺血范围(IE)及GPD计数四项指标。研究还利用Gensini评分(GS)量化CAD严重程度,并将患者分为0(GS 0-3)、1(GS 4-31)和2(GS >31)组。通过多元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调整年龄、性别、眼别及合并症的影响。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评估GPD与CAD的关联,为视网膜成像在心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未来可结合多中心队列、纵向研究及更大规模样本,进一步验证GPD在CAD中的稳定性。同时,研究可拓展至其他系统性疾病,探索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全身疾病的共通机制。此外,开发自动化的GPD分析工具将有助于临床推广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
结语
本文首次揭示了视网膜几何性灌注缺损(GPD)与冠状动脉疾病(CAD)之间的显著关联。研究通过OCTA图像分析,发现CAD患者在视网膜黄斑区存在更广泛的GPD,且这些变化与CAD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在调整多种合并症后,GPD密度、IE、MT10及计数均与CAD显著相关,且在区分健康与CAD患者方面优于传统OCTA指标。研究还发现左眼GPD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与左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压力有关。本研究为未来CAD筛查提供了一个非侵入性、可量化的视网膜生物标志物,尤其适用于早期识别和风险分层。尽管仍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但该方法在临床前研究和个性化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此外,结合AI辅助分析及多组学研究,未来可进一步优化GPD在CAD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