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VS
引人注目的视网膜异常:iERM中高反射灶与术后视力恢复的关联
小赛推荐:
该研究系统评估了高级别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术前术后高反射灶(HF)的动态变化,发现HF在预测术后视网膜结构和视力恢复方面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文章首次揭示了HF在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EIFL)中的分布及其与视网膜增厚和术后视力下降的显著相关性。
文献概述
本文《Hyperreflective Foci in the 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 of Advanced 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s》,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杂志,回顾并总结了高级别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高反射灶(HF)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视网膜结构、视力恢复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SD-OCT图像,系统评估了HF在EIFL中的存在频率、数量变化及其与术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
背景知识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影响黄斑区视网膜表面的纤维细胞膜增生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可导致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iERM可诱导视网膜内层的异常结构——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EIFL)的形成,这与术后视觉预后不良相关。HF作为OCT上可见的微小高反射点,被认为与视网膜炎症、胶质增生相关。近年来,HF在多种视网膜疾病中被识别为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但其在iERM中的具体分布及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聚焦于HF在EIFL中的分布,探讨其作为iERM术后视觉恢复的预测因子的潜力,进一步揭示了视网膜重塑与术后功能恢复之间的联系。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47例接受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PV)并黄斑前膜剥离的患者,其中37例为Stage 3 iERM,10例为Stage 4 iER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接受SD-OCT扫描,HF定义为直径小于30微米、反射强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相近、无后阴影的点状高反射灶,位于黄斑中心1500微米范围内的EIFL层。研究者手动计数HF,并将其分类为“无”、“少量”、“中等”和“大量”。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7.8个月,评估HF的持续性与视网膜结构及视力变化的相关性。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HF在iERM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视网膜结构和术后视觉功能的关联,支持HF作为潜在的OCT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视网膜炎症和胶质增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HF,评估其在更长随访中的变化,以及是否HF的动态变化与术后结构恢复和功能预后直接相关。
结语
本研究发现,HF在高级别iERM患者的EIFL层中普遍存在,且其数量与视网膜厚度和术后视觉恢复呈正相关。术前HF的存在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风险分层和术后视力预后的预测。尽管手术后多数患者HF数量减少,但仍有超过半数患者HF持续存在,提示视网膜重塑可能未完全逆转。未来研究可结合组织学分析和自动化OCT识别技术,进一步明确HF的细胞来源及其在视网膜重塑中的功能机制,为iERM的精准干预提供影像学生断层标志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