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人类血小板裂解液在暴露性角膜病变中的抗炎与抗脱水作用
小赛推荐:
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及高分辨率影像技术评估了人类血小板裂解液(HPL)在暴露性角膜病变中的治疗潜力,揭示其在促进角膜修复、抑制炎症及细胞凋亡方面优于传统人工泪液,并与胎牛血清(FBS)及糖皮质激素相当,为角膜再生医学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概述
暴露性角膜病变(EK)是一种因眼睑闭合不全或瞬目减少导致的角膜干燥性疾病,常伴随上皮损伤及炎症。目前治疗多依赖人工泪液,但其效果有限,无法有效调控炎症及促进组织修复。本研究通过新西兰白兔模型评估了HPL在EK中的治疗效果,结合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及前节OCT技术,系统分析了其对角膜厚度恢复及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
背景知识
暴露性角膜病变常见于重症监护、局部麻醉术后或面神经麻痹患者,其机制涉及泪液高渗、炎症因子激活及上皮细胞凋亡。与蒸发型干眼病类似,EK亦涉及慢性炎症及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需兼顾抗炎、保湿及促修复多重功能。血小板裂解液因富含生长因子及外泌体,已在干细胞培养及角膜上皮修复中展现出潜力,但其在EK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采用新西兰白兔诱导短期EK模型,通过持续4小时眼睑开放后闭合,模拟角膜脱水及炎症。实验组接受HPL、FBS、糖皮质激素或人工泪液(PFAT)滴眼液治疗,每15分钟一次,糖皮质激素每小时一次。通过AS-OCT测量角膜厚度变化,IVCM评估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HC)检测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TUNEL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泪液IL-8水平。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在EK模型中系统评估了HPL的治疗效果,表明其在抗炎、抗凋亡及促增殖方面优于传统人工泪液。未来需开展长期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在慢性EK及干眼病中的疗效,并探索最佳浓度及给药频率。此外,HPL的标准化制备及安全性评估亦是未来研究重点,其在再生医学及抗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新西兰白兔EK模型,系统评估了HPL在角膜厚度恢复、炎症抑制及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方面的作用。与FBS及糖皮质激素相似,HPL在短时间内有效减轻脱水及炎症,且在Ki-67检测中显示出更强的细胞增殖促进作用。这些结果支持HPL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用于暴露性角膜病变及其他炎症相关眼表疾病。未来研究应评估其在慢性模型中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其在干眼病、神经性角膜病变等疾病中的转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