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ctive Materials
引人注目的可溶解导电微针电疗系统促进面神经修复
小赛推荐: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可溶解导电微针的新型经皮电刺激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电极传输效率低、刺激深度不足的问题。微针系统具备优异的皮肤穿透性和导电性,结合蛇形电极显著增强了面神经损伤模型中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为神经康复领域提供了创新方案。
文献概述
本文《Transcutaneous electrotherapy of facial nerve injuries based on dissolvable conductive microneedles》发表于《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回顾并总结了一种创新的经皮电刺激系统,该系统基于可溶解导电微针(DCMN)与蛇形电极,用于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有限元模拟和大鼠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系统评估了该系统的生物安全性、机械性能、电导效率及治疗效果,为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电刺激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背景知识
面神经损伤常导致面部运动、感觉及腺体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起面瘫,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但传统平板电极(PE)导电性差,针灸电刺激可能损伤正常组织。微针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其可通过微创穿透角质层,提高药物或治疗因子的透皮效率,而导电微针进一步增强了电刺激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导电聚合物和银纳米线构建双导电网络,克服了传统电极的局限,为面神经电刺激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与实验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备了基于PVP/PVA基质的微针,并通过添加导电聚合物PEDOT:PSS和银纳米线(Ag NWs)增强导电性。随后,采用机械测试系统评估微针的压缩强度、剥离附着力及蛇形电极的拉伸稳定性。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电流密度模拟分析,并在大鼠面神经压榨模型中评估电刺激治疗效果,包括神经功能评分、电生理检测、HE染色、透射电镜分析及免疫组化检测MBP和S-100蛋白表达。
关键结论与观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为面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电刺激方案,具有临床转化潜力。未来可进一步开发为可穿戴、无线监测系统,实现便捷的经皮电刺激治疗。此外,该系统可拓展至其他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如脊髓或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为神经康复提供新工具。
结语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可溶解导电微针经皮电刺激系统,用于治疗面神经损伤。通过优化微针成分和电极结构,该系统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卓越的导电性和神经修复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平板电极。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提升电刺激的穿透深度和神经再生效率,为神经康复电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该平台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扩展性,未来有望集成至可穿戴设备中,实现远程、智能化面神经电刺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