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Q诱导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以表皮角质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局限或广泛的点疹、红斑、鳞屑和脓疱,没有传染性。通常情况下银屑病是非致命性的,但银屑病可合并克罗恩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增加患者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银屑病对外貌的影响严重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前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是咪喹莫特(Imiquimod, IMQ)诱导的皮肤损伤和皮肤炎症模型,其表型与人银屑病相似。
研究应用:银屑病模型可模拟急性银屑病样病变,适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和基础研究。
构建流程
通过每日局部涂搽5%咪喹莫特软膏于BALB/c小鼠的背部皮肤,第2天即出现炎症反应,第6-7天炎症反应可达高峰,小鼠皮损存在典型的银屑病表现。

模型验证
监测指标:体重,皮肤PASI评分,脾脏大小,皮肤病理。
1. 背部皮肤变化

图1. 从治疗开始到干预第7天结束背部皮肤变化。(a)结果显示,每日局部涂搽5%咪喹莫特软膏62.5mg于背部皮肤,小鼠出现皮肤粗糙、红色、起皱、触之变硬伴斑片、严重起皮、脱屑等症状,可判断小鼠皮损具有典型的银屑病表现。(b)PASI评分。结果显示,IMQ诱导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显著增高,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较模型组小鼠减轻。
2. 脏器系数

图2. 脏器系数。结果显示,IMQ诱导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脾脏明显增大,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较模型组小鼠显著减轻。***,P<0.001。
3. 皮肤病理

图3. 结果显示,IMQ诱导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真皮层厚度明显增厚,病理评分增加。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较模型组小鼠显著减轻。表皮munro脓肿:黄色箭头;角质增厚/角质不全:黑色箭头。***,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