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商城
CN
这个病毒虽然逐渐远去,但养鼠的你仍需警惕
2021-09-07

各位小伙伴有没有发现,今天的《Gene of the Week》栏目变成了新栏目《小鼠铲屎官养成记》。因为许多小伙伴反馈想要了解更多小鼠繁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有求必应的小赛决定将《Gene of the Week》合并到《每周一鼠》栏目,从本周开始每周二更新《小鼠铲屎官养成记》,为大家介绍一个小鼠繁育与健康的知识点,带大家成为一个合格的小鼠铲屎官。

 

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实验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个病毒虽然逐渐远去,但养鼠的你仍需警惕哦。

 

 

病原学

 

分类:单分子线状双股DNA病毒

家族: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在抗原和基因上与许多其他痘病毒(包括天花和牛痘病毒)密切相关。

感染动物种属:小鼠和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

分布:在实验小鼠中罕见,在野生小鼠中不常见。

特征:感染小鼠临床表现以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为特征,故又称脱脚病。

分离:病毒可通过接种细胞培养物(BSC-1、HeLa、L细胞)或胚蛋从受感染组织中分离。

其他:ECTV的自然宿主(和实验小鼠的原始感染源)尚不清楚。

 

 

临床症状

 

抵抗力差异:

1. 动物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病毒相关因素(包括病毒毒株、剂量等)和宿主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基因型、免疫能力和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研究表明,各品系小鼠均对鼠痘感染敏感,但BALB/c、DBA/2、C3H/He小鼠为高度敏感,AKR、SJL小鼠为中度敏感,C57BL/6小鼠对致死性感染具有高度抵抗力。

3. 易感鼠之间的暴发往往是不稳定的,在易感鼠品系中有不同的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临床症状特点:

1. 临床上可出现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无症状四种情况。

2. 急性型见于初次发生本病的鼠群,患鼠被毛粗糙无光,食欲废绝,常于4-12小时死亡,死亡率60-90%。

3. 亚急性型病鼠多见于皮肤型,口鼻、脸部、四肢以及尾部皮肤出疹、肿胀、破溃,并伴有浆液性渗出物,尾、脚坏死和坏疽,1-2天坏疽脱落、结痂。

4.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偶见皮肤型病鼠出现,育成鼠发育迟缓。

5. 抵抗力强的品系,如B6、B10、ARK,可能会无临床症状,但是,会成为其他小鼠感染的传染源。

 

图1. 脱毛后,小鼠显露出与鼠痘有关的皮疹[3]

 

 

 

动物流行病学

 

传播方式:

1. 鼠痘病毒能导致小鼠产生鼠痘,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传播。

2. 通过皮肤创伤暴露于病毒,是自然感染途径。

3. 易感品系在感染7-11天,出现损伤。

4. 病毒在3周后清除(virus is shed for 3 weeks)。

5. 但是在小鼠感染后16周,在小鼠结痂和粪便中仍能够检测出病毒。

6. 鼠痘从一个笼盒到另一个笼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员操作感染鼠引起的。

 

对鼠痘病毒不同抵抗力小鼠感染的流行病学:

1. 中度抵抗力的小鼠易于进行自然传播,这种小鼠存活的时间足够长,从而产生皮肤损伤,可在相对较长时间内排毒。传染性病毒持续存在于排泄物和脱落结痂中,进一步增加了传播的风险。虽然病毒排毒期通常持续约3周,但在结痂和/或粪便中发现的病毒可存活长达16周。

2. 抵抗力强的小鼠品系也很危险,因为它们可以在亚临床感染期间释放病毒。但是,抵抗力强的小鼠,感染的时间往往很短。

3. 如果及时淘汰处理,高度易感的老鼠传播感染的危险相对较小,因为这些小鼠在病毒大量释放前就已经死亡。

4. 因此,将抵抗力强或中度抵抗力的受感染小鼠,与高易感小鼠混合饲养,可引起爆炸性的病毒感染传播。

 

不同年龄或生理时期流行病学:

1. 幼仔和老年小鼠通常比成年小鼠更易感,在感染后更容易死亡。

2. 在鼠痘阳性的繁殖小鼠种群中,母体免疫可保护幼鼠免于死亡,但不保护幼鼠免于感染。这些幼鼠随后可能通过接触暴露被感染。

 

 

病理学

 

Fenner对ECTV发病机制的经典描述目前仍然适用(Fig. 3.13) 。

图2. 鼠痘发病机制[3]

 

 

 

鼠痘发病机制:

1. 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胸腺的广泛性坏死,肠出血,十二指肠水肿,肾、膀胱出血,心包积液。

2. 皮肤表皮细胞增生、肿大、空泡变形,病变周围上皮细胞包浆内可见特征性嗜酸包涵体(图3)。

 

图3. 鼠痘病毒感染小鼠的皮肤。胞质内的包涵体[3]

 

3. 皮下组织水肿、充血、坏死,炎性细胞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

4. 在鼠痘急性期易感小鼠发生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白色斑点遍布整个肝脏(图4)。

 

图4. 鼠痘病毒自然感染急性期小鼠的多灶性坏死性肝炎和脾炎[3]

 

5. 红色和白色牙髓的坏死和瘢痕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和红棕色的“马赛克”图案(图5)。

图5. 从急性鼠痘存活下来的小鼠身上提取的“马赛克脾脏”。苍白的条带是由于严重坏死后的纤维化瘢痕造成的[3]

 

 

 

诊断

 

1. 如果动物设施内出现上述症状,或者易感品系出现大面积死亡且无法解释,应首先怀疑鼠痘病毒。

2. 可以通过MFIA/ELISA或IFA进行血清学诊断,如果动物康复,会产生保护性抗体。

3. 解剖时发现下列损伤能够表明是鼠痘感染:包括康复小鼠的脾纤维化,患病小鼠的肝脏、脾、皮肤损伤。

4. 观察特征性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于检测感染。

5. 皮肤损伤的PCR检测能够确诊。

6. 如果给予病毒疫苗免疫,能够产生血清学结果假阳性。

 

 

鉴别诊断

 

1.  鼠痘必须与其他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区分开来,例如仙台肺炎、小鼠肝炎和泰泽氏病。

2.  慢性鼠痘的皮肤病变必须与其他由机会性或致病菌、蛔虫病和咬伤引起的皮肤病区分。

 

 

预防和控制

 

1. 建立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定期监控动物健康。

2. 对于外来动物以及动物衍生制品(例如血清、肿瘤、细胞株等),一定严格审核,检疫隔离必要时检测。

3. 控制野鼠进入设施。

4. 一旦确认感染,一定要清群+彻底消毒+重建种群。

5. 可以通过剖腹产,或胚胎移植净化,重建种群。

6. 发生感染的动物设施必须彻底清洁和消毒。最好使用福尔马林或过氧化氢气体熏蒸。

7. 血液中的鼠痘病毒可在室温下,存活11天。所有动物设施的用具,应该立即当作污染源处置(焚烧或高压)。

8. 高压,福尔马林熏蒸,常规消毒剂都能够使鼠痘病毒失活。

 

 

对实验的影响

 

鼠痘的主要威胁是易感小鼠的死亡。所产生的时间、动物和经济成本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贺争鸣等.实验动物疫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胡建华等,实验动物学教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M] Third Edition 2015

[4] Infectious Agent Information | Charles River (criver.com)

鼠痘病毒
鼠痘
小鼠疾病
小鼠铲屎官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