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Bin1em1/Cya 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Bin1-KO
产品编号:
S-KO-09101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Bin1-KO mice (Strain S-KO-09101)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Bin1em1/Cya
品系编号
KOCMP-30948-Bin1-B6J-VA
产品编号
S-KO-09101
基因名
Bin1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ALP-1;Amphl;SH3P9;BRAMP-2
NCBI号
修饰方式
全身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MGI:108092 Homozygous mutation of this gene results in thickened ventricular walls, densely packed myocardiocytes, and disorganization of myofibrils. Mutant animals die shortly after birth.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活体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Bin1位于小鼠的18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应用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Bin1基因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Bin1-KO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全基因组敲除小鼠。Bin1基因位于小鼠18号染色体上,由19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位于1号外显子,TGA终止密码子位于19号外显子。Bin1-KO小鼠的构建过程选择了8至10号外显子作为目标区域,该区域包含245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基因敲除区域(KO区域)的大小约为2.8 kb。通过PCR和测序分析对出生的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Bin1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了全身性的基因突变。Bin1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特征为心室壁增厚、心肌细胞密集且排列紊乱。此外,Bin1基因敲除小鼠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由于敲除等位基因会导致胚胎致死,赛业生物(Cyagen)建议生成条件性敲除模型。通过将敲除小鼠与Cre小鼠杂交,可以得到条件性敲除小鼠。Bin1-KO小鼠模型的构建为研究Bin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基因研究概述
BIN1,全称Bridging Integrator 1,是BIN1/amphiphysin/RVS167 (BAR)超家族的一员,在细胞膜动态调节和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BIN1基因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多种组织特异性和细胞类型特异性的BIN1亚型,这些亚型在不同的细胞过程中调节膜动态。BIN1在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已经得到了详细的研究,但是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相对较少。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主要的免疫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期的研究表明,BIN1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并且参与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例如,BIN1的沉默表达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中促炎症和疾病相关反应的激活,影响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变化。此外,BIN1还与Ifitm3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而Ifitm3基因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这些发现揭示了小胶质细胞中BIN1的功能,以及其在调节大脑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中的重要作用[1]。
除了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BIN1在神经元中的功能也得到了研究。研究表明,BIN1在调节神经元钙稳态、电活动和基因表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BIN1主要在少突胶质细胞和谷氨酸能神经元中表达,与在人类大脑中的表达模式相似。BIN1的缺失会导致谷氨酸能神经元中离子转运和突触相关基因的转录改变。此外,BIN1还通过与其相互作用蛋白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Cav1.2的相互作用,调节神经元的钙瞬变和电活动。这些发现表明,BIN1在神经元中的功能可能与其在AD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有关,并且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
除了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BIN1还与AD的病理特征之一——tau蛋白的积累有关。研究发现,BIN1的缺失会导致tau蛋白的磷酸化增加,影响突触结构和tau蛋白的功能。此外,BIN1的缺失还会导致早期内体的大小变窄,而BIN1亚型1(BIN1iso1)的过表达则会增加早期内体的大小,并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这些发现揭示了BIN1在调节tau蛋白病理和早期内体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与AD病理生理学的潜在联系[4]。
除了在神经细胞中的功能,BIN1还与一些遗传性疾病有关。例如,研究发现,TTN基因的截断突变会导致先天性肌病,这种肌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肌病和肌张力低下。此外,BIN1基因的突变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叶痴呆(FTD)。这些发现表明,BIN1在维持神经细胞功能和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综上所述,BIN1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在调节细胞膜动态、神经元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IN1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AD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为AD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Sudwarts, Ari, Ramesha, Supriya, Gao, Tianwen, Thinakaran, Gopal, Rangaraju, Srikant. 2022. BIN1 is a key regulator of proinflammatory and neurodegeneration-related activation in microglia. In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17, 33. doi:10.1186/s13024-022-00535-x.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26014/
2. Ceyhan-Birsoy, Ozge, Agrawal, Pankaj B, Hidalgo, Carlos, Granzier, Henk, Beggs, Alan H. 2013. Recessive truncating titin gene, TTN, mutations presenting as centronuclear myopathy. In Neurology, 81, 1205-14. doi:10.1212/WNL.0b013e3182a6ca6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975875/
3. Saha, Orthis, Melo de Farias, Ana Raquel, Pelletier, Alexandre, Lambert, Jean-Charles, Costa, Marcos R. 2024. The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gene BIN1 regulates activity-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induced glutamatergic neurons. In Molecular psychiatry, 29, 2634-2646. doi:10.1038/s41380-024-02502-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14804/
4. Lambert, Erwan, Saha, Orthis, Soares Landeira, Bruna, Costa, Marcos R, Dourlen, Pierre. 2022. The Alzheimer susceptibility gene BIN1 induces isoform-dependent neurotoxicity through early endosome defects. In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10, 4. doi:10.1186/s40478-021-01285-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98435/
a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