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NCya-Accslem1/Cya 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Accsl-KO
产品编号:
S-KO-09760
品系背景:
C57BL/6N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Accsl-KO mice (Strain S-KO-09760)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NCya-Accslem1/Cya
品系编号
KOCMP-381411-Accsl-B6N-VA
产品编号
S-KO-09760
基因名
Accsl
品系背景
C57BL/6NCya
基因别称
Gm1967
NCBI号
修饰方式
全身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活体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Accsl位于小鼠的2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应用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Accsl基因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Accsl-KO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全身性基因敲除小鼠。Accsl基因位于小鼠2号染色体上,由15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在1号外显子,TAA终止密码子在15号外显子(转录本Accsl-201:ENSMUST00000099690)。赛业生物(Cyagen)选择第2号至10号外显子作为目标位点,该区域包含1183bp的编码序列。Accsl-KO小鼠模型构建过程包括将核糖核蛋白(RNP)和靶向载体共同注入受精卵。出生的小鼠通过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该模型可用于研究Accsl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
基因研究概述
ACCSL,全称为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1,是一种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ACCSL主要负责将长链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生成酰基辅酶A,这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代谢中间体。酰基辅酶A可以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产生能量,或者用于合成脂质、酮体等物质。ACCSL在脂肪代谢、能量代谢和脂质合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CCSL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参考文献1报道了一项关于ACCSL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基因表达和网络扰动分析,找出有限期和晚期DLBCL患者之间的基因表达和网络差异,以期为晚期DLBCL患者寻找潜在的治疗药物。研究人员收集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不同临床阶段的DLBCL患者的RNA测序数据,使用DESeq2软件识别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他们进行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差异模块分析,以找出不同阶段之间的基因表达变化。此外,通过关键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人员提取了47个关键驱动因子,其中11个上调基因和36个下调基因与晚期DLBCL患者密切相关。在这47个关键驱动因子中,5个基因(MMP1、RAB6C、ACCSL、RGS21和MOCOS)被认为是枢纽基因,与DLBCL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
为了寻找潜在的药物,研究人员将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驱动因子进行了CREEDS分析,预测出10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这表明ACCSL在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综上所述,ACCSL是一种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在脂肪代谢、能量代谢和脂质合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CCSL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中,ACCSL被认为是枢纽基因,与DLBCL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这为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ACCSL在DLBC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Xiang, Chenxi, Ni, Huimin, Wang, Zhina, Ma, Dongshen, Liu, Hui. 2021. Agent Repurpos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tag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 and Network Perturbation Analysis. In Frontiers in genetics, 12, 756784. doi:10.3389/fgene.2021.75678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72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