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Rag1em1/Cya 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Rag1-KO
产品编号:
S-KO-03999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Rag1-KO mice (Strain S-KO-03999)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Rag1em1/Cya
品系编号
KOCMP-19373-Rag1-B6J-VA
产品编号
S-KO-03999
基因名
Rag1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Rag-1
NCBI号
修饰方式
全身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MGI:97848 Homozygotes for targeted null mutations exhibit arrested development of T and B cell maturation at the CD4-8- thymocyte or B220+/CD43+pro-B cell stage due to inability to undergo V(D)J recombination.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活体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Rag1位于小鼠的2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应用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Rag1基因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Rag1-KO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全基因组敲除小鼠。Rag1基因位于小鼠2号染色体上,包含两个外显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和TAA终止密码子均位于2号外显子。赛业生物(Cyagen)选择2号外显子作为目标区域,该区域包含3123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构建过程中,赛业生物(Cyagen)将核糖核蛋白(RNP)和靶向载体共同注入受精卵中。出生后的小鼠通过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 Rag1-KO小鼠模型中,敲除Rag1基因导致T和B细胞的成熟发育受阻,在CD4-8-胸腺细胞或B220+/CD43+前B细胞阶段停滞。这种停滞是由于V(D)J重组无法进行。该模型可用于研究Rag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特别是在T和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基因研究概述
Rag1(recombination-activating gene 1)基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基因,编码RAG1蛋白,是V(D)J重组过程中的关键酶。V(D)J重组是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通过将V、D和J基因片段重新组合,生成多样化的抗原受体,从而实现免疫系统的多样性。RAG1和RAG2蛋白共同组成RAG复合物,负责切割V(D)J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信号序列,并在它们之间连接,从而产生完整的V(D)J基因。RAG1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多种免疫缺陷疾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等。
Rag1基因的突变与多种免疫缺陷疾病有关。一项研究发现,Rag1基因突变会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患者表现为反复感染、淋巴细胞减少和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2]。此外,Rag1基因的突变还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Rag1基因的突变会促进ALL的发生,特别是在ETV6-RUNX1+ ALL亚型中[1]。
Rag1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RORγt转录因子可以上调Rag1基因的表达,从而扩大T细胞受体(TCR)库[4]。此外,Rag1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如E2A、PU.1和GATA-3等。
Rag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研究发现,Rag1基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转座子,并通过分子内化作用演变成现在具有V(D)J重组功能的基因[3]。Rag1基因的进化历程表明,RAG复合物的功能是在脊椎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获得的,并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综上所述,Rag1基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基因,参与调控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功能。Rag1基因的突变与多种免疫缺陷疾病有关,其表达和调控对免疫系统的多样性至关重要。Rag1基因的进化历程表明,RAG复合物的功能是在脊椎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获得的,并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Greaves, Mel. . A causal mechanism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n Nature reviews. Cancer, 18, 471-484. doi:10.1038/s41568-018-001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784935/
2. Zhang, Xinping, Kang, Xiayan, Yang, Meiyu, He, Jie, Xiao, Zhenghui. 2023. A variant of RAG1 gene identified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a case report. In BMC pediatrics, 23, 56. doi:10.1186/s12887-022-03822-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732712/
3. Fugmann, Sebastian D, Messier, Cynthia, Novack, Laura A, Cameron, R Andrew, Rast, Jonathan P. 2006. An ancient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 Rag1/2 gene locus. 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3, 3728-33. doi:.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505374/
4. Naik, Abani Kanta, Dauphars, Danielle J, Corbett, Elizabeth, Schatz, David G, Krangel, Michael S. 2024. RORγt up-regulates RAG gene expression in DP thymocytes to expand the Tcra repertoire. In Science immunology, 9, eadh5318. doi:10.1126/sciimmunol.adh531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89350/
a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