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Liat1em1flox/Cya 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Liat1-flox
产品编号:
S-CKO-15925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Liat1-flox mice (Strain S-CKO-15925)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Liat1em1flox/Cya
品系编号
CKOCMP-74230-Liat1-B6J-VA
产品编号
S-CKO-15925
基因名
Liat1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1700016K19Rik
NCBI号
修饰方式
条件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活体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Liat1位于小鼠的11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Liat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Liat1-flox小鼠模型由赛业生物(Cyagen)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Liat1基因位于小鼠11号染色体上,由两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在1号外显子,TGA终止密码子在2号外显子。条件性敲除区域(cKO区域)位于2号外显子,包含482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删除该区域会导致小鼠Liat1基因功能的丧失。Liat1-flox小鼠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将核糖核蛋白(RNP)和靶向载体共同注入受精卵。随后,对出生的小鼠进行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此外,对于携带敲除等位基因的小鼠,第2号内含子上的5'-loxP位点插入片段大小为2737个碱基对,有效cKO区域大小约为1.4千碱基对。该模型可用于研究Liat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
基因研究概述
Liat1,即Ate1的结合蛋白,是一种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Ate1是N端规则途径的一部分,负责识别并降解含有N端降解信号(N-degrons)的蛋白质。Ate1通过多泛素化这些蛋白质,从而使其被蛋白酶体降解。小鼠Ate1至少有六种异构体,这些异构体是通过Ate1前mRNA的交替剪接产生的。Liat1与Ate1相互作用,但它似乎不是Ate1的精氨酰化底物。Liat1对Ate1(1A7A)和Ate1(1B7A)异构体有更高的亲和力。Liat1能够刺激Ate1对模型底物的体外N端精氨酰化。所有研究的脊椎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基因组都编码与小鼠Liat1相似的蛋白质。这些Liat1类似物共享一个高度保守的约3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该区域对于Liat1与Ate1的结合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非Ate1蛋白质与Liat1相互作用。与非灵长类哺乳动物的Liat1基因相比,灵长类动物的Liat1基因位于亚端粒区域,这种位置通常会使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变得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灵长类动物(从猕猴到人类)的Liat1蛋白包含一个1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的串联重复,而其他哺乳动物的Liat1蛋白只有一个这样的基序。不同灵长类动物Liat1中这些重复的数量通常不同。例如,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Liat1分别有1、4、13、13、17和17个重复,这表明这种以前未被描述的蛋白质中的重复数量变化可能对灵长类的进化有所贡献[1]。
综上所述,Liat1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通过与Ate1相互作用,参与蛋白质降解过程。Liat1在不同物种中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其重复序列的数量变化可能与灵长类的进化有关。Liat1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蛋白质降解的机制以及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Brower, Christopher S, Rosen, Connor E, Jones, Richard H, Piatkov, Konstantin I, Varshavsky, Alexander. 2014. Liat1, an arginyltransferase-binding protein whose evolution among primates involved changes in the numbers of its 10-residue repea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E4936-45. doi:10.1073/pnas.141958711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36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