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Bnip5em1flox/Cya 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Bnip5-flox
产品编号:
S-CKO-05274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Bnip5-flox mice (Strain S-CKO-05274)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Bnip5em1flox/Cya
品系编号
CKOCMP-207819-Bnip5-B6J-VA
产品编号
S-CKO-05274
基因名
Bnip5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9130014G02;4930539E08Rik
NCBI号
修饰方式
条件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在研小鼠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Bnip5位于小鼠的17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Bnip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Bnip5-flox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条件性敲除小鼠。Bnip5基因位于小鼠17号染色体上,由12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在1号外显子,TGA终止密码子在12号外显子。条件性敲除区域(cKO区域)位于2号外显子,大约包含1081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删除该区域会导致小鼠Bnip5基因功能的丧失。Bnip5-flox小鼠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将核糖核蛋白(RNP)和靶向载体共同注入受精卵。随后,对出生的小鼠进行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该模型可用于研究Bnip5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
基因研究概述
Bnip5,全称Bcl-2相互作用蛋白5,是一种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它编码的蛋白在细胞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线粒体功能等方面。Bnip5蛋白通过结合Bcl-2家族蛋白,调节细胞凋亡过程。此外,Bnip5还参与线粒体功能调节,影响线粒体膜电位、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在细胞周期方面,Bnip5的表达和活性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进程有关,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在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的研究中,发现胆酸(BA)的一个重要成分——鹅去氧胆酸(CDCA)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研究人员使用IPEC-J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探究了CDCA对肠道上皮细胞(IEC)增殖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50 μmol/L的CDCA在培养基中能显著增加IPEC-J2细胞的增殖。此外,CDCA处理还抑制了细胞凋亡,增加了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的比例,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抗氧化酶活性(T-AOC和CAT)以及细胞内ATP水平(p < 0.05)。RNA测序结果显示,CDCA显著上调了与细胞周期进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如CDK1、CCNG2、CCPG1、BNIP5等),同时下调了与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如ND1、ND2、COX3、ATP6等)。进一步进行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CDCA显著富集了DNA复制、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这些发现表明,CDCA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线粒体功能,促进IPEC-J2细胞的增殖。这些研究为通过调节肠道胆酸代谢来促进猪肠道健康提供了新的策略[1]。
综上所述,Bnip5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猪肠道上皮细胞研究中,发现CDCA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并上调Bnip5等与细胞周期进程相关的基因表达。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Bnip5在肠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开发新型肠道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Xu, Lei, Li, Yanpin, Wei, Zixi, Li, Xilong, Pi, Yu. 2022. 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 Promote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by Regulating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IPEC-J2 Cells. In Antioxidants (Basel, Switzerland), 11, . doi:10.3390/antiox1111228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42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