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Rpl37aem1flox/Cya 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Rpl37a-flox
产品编号:
S-CKO-04843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Rpl37a-flox mice (Strain S-CKO-04843)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Rpl37aem1flox/Cya
品系编号
CKOCMP-19981-Rpl37a-B6J-VA
产品编号
S-CKO-04843
基因名
Rpl37a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
NCBI号
修饰方式
条件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在研小鼠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Rpl37a位于小鼠的1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Rpl37a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Rpl37a-flox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构建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Rpl37a基因位于小鼠1号染色体上,由4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在1号外显子,TAG终止密码子在4号外显子。条件性敲除区域(cKO区域)位于1至3号外显子,包含约1164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删除该区域会导致小鼠Rpl37a基因功能的丧失。Rpl37a-flox小鼠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靶向载体注入受精卵,随后对出生的小鼠进行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此外,1至3号外显子覆盖了编码区域的77.9%,删除该区域会导致小鼠Rpl37a基因功能的丧失。该模型可用于研究Rpl37a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
基因研究概述
Rpl37a,也称为核糖体蛋白L37a,是一种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核糖体是细胞中负责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而核糖体蛋白则是构成核糖体的关键组成部分。Rpl37a编码的蛋白质位于核糖体的60S亚基上,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蛋白质合成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它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细胞生长和分化以及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Rpl37a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Rpl37a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类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等。在一些研究中,Rpl37a基因被用作参考基因,用于定量PCR(qPCR)分析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状态。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在LPS和IFN-γ刺激下,THP-1细胞中Rpl37a等基因的稳定性。他们发现,GAPDH和UBC基因在THP-1细胞中最为稳定,而ACTB和B2M基因则不太稳定。这表明,在选择参考基因进行qPCR分析时,需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影响,并选择稳定的参考基因以获得准确的结果[1]。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降低PMA浓度可以增强转染的THP-1巨噬细胞对极化刺激的响应。他们观察到,降低PMA浓度可以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对IL10、LPS和IFNγ的响应,并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降低PMA浓度并没有对巨噬细胞的分化和转染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通过调整分化条件,可以提高巨噬细胞对极化刺激的响应,从而更好地研究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2]。
Rpl37a基因的表达也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pl37a基因在脂肪组织中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他们发现,Rpl37a基因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受到褪黑激素水平的调控,褪黑激素可以影响Rpl37a基因的昼夜节律性表达。这表明,在时间相关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参考基因的昼夜节律性表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3]。
此外,Rpl37a基因在一些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一项关于COVID-19和复发性自发性流产(RSA)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pl37a基因是COVID-19和RSA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之一。他们还发现,Rpl37a基因的表达与COVID-19的免疫失衡有关,并可能与RSA的发生机制相关[4]。在一项关于骨肉瘤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pl37a基因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他们发现,Rpl37a基因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并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生存率[5]。在一项关于乳腺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pl37a基因的表达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对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的反应。他们发现,Rpl37a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组合可以区分对化疗有反应和无反应的肿瘤[6]。
综上所述,Rpl37a基因编码的核糖体蛋白L37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Rpl37a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并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Rpl37a基因在一些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包括COVID-19、RSA、骨肉瘤和乳腺癌等。这些研究表明,Rpl37a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Ren, Guoqiang, Juhl, Morten, Peng, Qiuyue, Fink, Trine, Porsborg, Simone Riis. 2022.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qPCR analysi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of THP-1 cells into M1 macrophage-like cells. In 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 100, 822-829. doi:10.1111/imcb.1259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84577/
2. Maeß, Marten B, Wittig, Berith, Cignarella, Andrea, Lorkowski, Stefan. 2013. Reduced PMA enhances the responsiveness of transfected THP-1 macrophages to polarizing stimuli. In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402, 76-81. doi:10.1016/j.jim.2013.11.00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269601/
3. Figueira da Costa, Tatienne Neder, Andreotti, Sandra, de Farias, Talita da Silva Mendes, Lima, Fábio Bessa, Bargi-Souza, Paula. 2020. The Influence of Melatonin on the Daily 24-h Rhythm of Putative Reference Gene Expression in White Adipose Tissues. In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35, 530-541. doi:10.1177/074873042094933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86018/
4. Bi, Yin, Li, Ting, Zhang, Shun, Yang, Yihua, Dong, Mingyou. 2024. Bioinformatics-based analysis of the dialog between COVID-19 and RSA. In Heliyon, 10, e30371. doi:10.1016/j.heliyon.2024.e3037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37245/
5. Liu, Zhe, Zhong, Yun, Meng, Senling, Liao, Qinyuan, Chen, Weicai. . Identification of a seven-gene prognostic signature using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osteosarcoma. In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0, 53. doi:10.21037/atm-21-627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282067/
6. Barros Filho, M C, Katayama, M L H, Brentani, H, Brentani, M M, Folgueira, M A A K. 2010. Gene trio signatures as molecular markers to predict response to doxorubicin cyclophosphamid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3, 1225-31. doi:.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103787/